香港电影是从什么时候才算正式拥抱大陆市场的? - 经典港台 - 猪豆荚 - Powered by Discuz!

香港电影是从什么时候才算正式拥抱大陆市场的?

发表于 2022-11-25 14:32:59 | [复制链接]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香港电影是从什么时候才算正式拥抱大陆市场的?


王晶曾经谈到过失去台湾市场直接导致了香港电影的没落,有不少人认为失去了台湾市场还有大陆市场云云,王晶在知乎的回答下面也有人回复“香港电影失去台湾市场之后,立马就拥抱了大陆市场”
然而事实情况是,90年代多数香港电影根本从大陆市场分不到羹。(香港电影从93年开始逐渐失去台湾市场)
90年代,香港电影想要拥抱大陆市场只有三个途径:
第一、与内地的电影制片厂合作拍片。
第二、占用10部进口分账片的份额(港片+西片一共10部),参与票房分账,成龙的电影便是以这种方式打入内地市场,不过份额有限,绝大多数香港电影是分不到这份羹的。
第三、被中影买入发行,赚一点版权费。
第一种方式:
从1990年开始,台湾当局不再对台湾上映的香港电影作出“不能有大陆方面人员和资金参与”的限制,于是开始有香港电影公司北上拍片,比如《黄飞鸿》片头民团海滩练功的戏,就是到内地找军人参演的,这在之前的香港是不可能拍成的。其实下面这些电影,都是陆港合拍(或者说陆港台合拍):
《活着》(陆港合拍,台湾片商邱复生为投资人)
《大红灯笼高高挂》(陆港合拍,台湾片商邱复生为投资人)
《霸王别姬》(陆港合拍,台湾电影人徐枫为投资人)
《风月》(陆港合拍,台湾电影人徐枫为投资人)
《青蛇》(上影厂与香港思远电影公司合拍)
《新龙门客栈》(潇影厂与香港思远电影公司合拍,台湾片商徐立功为投资人之一)
《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港台合拍)
《东邪西毒》(港台合拍,内地榆林取景)
《射雕英雄传之东成西就》(港台合拍)
《黄飞鸿之狮王争霸》(北影厂和电影工作室(徐克)合拍,台湾片商徐立功为投资人之一)
《方世玉》(北影厂与香港正东公司合拍,台湾片商徐立功为投资人之一)
《水浒传之英雄本色》(珠影厂与香港合拍)
《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中制公司与香港永盛电影公司合拍)
《唐伯虎点秋香》(中制公司与香港永盛电影公司合拍)
《太极张三丰》(中制公司与香港正东电影公司合拍)
《武状元苏乞儿》(中制公司与香港永盛电影公司合拍)
《股疯》(陆港合拍)
.............
但是这个时间段,内地的电影发行全部是由中影独家发行,中影支付给各大电影厂买断费,然后再发行拷贝(一个拷贝10500元或者9000元)。那么这个时候和内地电影厂合拍的香港公司也一样,只能分到一点中影的买断费,之后电影卖得再好,也和自己无关。
以《新龙门客栈》为例,1992年《新龙门客栈》发行拷贝个,是当年内地所有电影里的发行冠军,但是作为影片出品人之一的吴思远,不仅分不到什么钱,还得倒贴广告费。
“当时的合拍,[新龙门客栈]可以说是起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让观众看真正的武侠片应该是在什么地方发生的,有真实性;第二,让我感受到内地的卖座,虽然我拿不到甜头,还贴了广告费。我有一次在飞机上,一打开《新民晚报》——电影院广告是在报头里面的——怎么没有广告的?我当时不知道电影什么时候上映,一下飞机马上打电话,“都要上映了,怎么都没广告的?”“哎呀,我们从来不做广告。”那怎么办,当时我在上海,马上去找《文汇报》(编注:《新民晚报》创办于1929年,《文汇报》创办于1938年,是上海的两份老牌报刊),说要做广告,四分之一版或者半个版。广告谁来做呢?我马上打电话,调香港的广告版过来,字改一下,图片都不改。我跑到《文汇报》的广告部,叫他便宜一点,我都已经找人啦,我还记得很清楚,四万块钱。这应该是发行公司出的,他们却说:“我们不付的,你要做你自己做。”其实这个片子的钱又不关我的事情,但我还是把自己的私房钱四万块钱人民币拿了出来。”(吴思远描述《新龙门客栈》幕后花絮的节选)



《新龙门客栈》是1992年内地电影中的发行冠军,由思远影业和潇影合拍,出自《中国电影年鉴》

《新龙门客栈》在内地大热,也促使吴思远北上推动内地的发行分账制度改革,后来《黄飞鸿之狮王争霸》成为了第一部在内地参与票房分账的电影,但是只限于上海等少数一二线城市。
到1993年,《中国电影年鉴》中提到,发行《狮王争霸》《霸王别姬》《方世玉》《水浒传之英雄本色》等陆港合拍片的公司,每月只需要排片一部即可拿到全月50%-70%的收入。




1994年发行收入前十的内地电影中,陆港合拍片占了7部:




很容易看出,虽然当时的这些港片无法在全国铺开来放映,但在凡是发行的地区,肯定都属于最热门。
不过好景不长,1993年年末,内地出台政策,开始限制合拍片的数量,合拍片热潮也就暂时落下帷幕。




第二种方式:
1994年《醉拳2》成为了第一部在全国分账发行的香港电影,但是由于上映之前的盗版录像和镭射碟泛滥,很多人早就看过这部电影,所以《醉拳2》最终全国票房仅以1000万收场,1994年的分账票房冠军属于好莱坞电影《亡命天涯》。
1995年春节,《红番区》几乎同步在香港和大陆上映,带动了内地最早的春节档热潮,最终以9500万票房收官。
。。。
最初进口分账片的份额只有十部,之后增加到15部,直到2004年cepa协议的签署时,进口分账片的份额也不过20部,其中好莱坞电影占去了大多数份额。所以,cepa协议签署之前,大多数香港电影对内地票房只有觊觎没有参与的份。
第三种方式:
​中影每年会以进口片的名义,从港台进口部分电影发行拷贝。
这种方式没有什么可讨论的,进口什么电影,发行多少拷贝根本不受市场调控,很多在港台大热的电影中影根本不会引进,引进电影中不少还是下映两三年的。
关于这种方式,值得一提的是台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这部电影在台湾只上映3天就下画,被引入大陆之后却引发观影浪潮,甚至打破了当时大陆的发行收入记录。
那么到什么时候,香港电影才算正式拥抱大陆市场?
2004年元旦,CEPA协议开始生效,CEPA协议的范围囊括香港电影,香港与内地的合拍片可享受国产片待遇,可以不受配额限制在内地发行和宣传,但要求内地演员的比例不得少于主要演员总数的1/3(因此香港男星+内地女星的组合成为了这段时间香港电影的主流搭配)。CEPA协议的签署,大大促进了香港电影人进军内地电影业。也是从CEPA协议签署开始,香港电影才算正式拥抱内地市场,此后华语电影的重心也整体北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显示全部楼层
90年香港拍的电视剧或者电影,是不是都是在大陆取景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不是 大多数都不是,在大陆取景拍摄的基本都适合拍片,就是以前在中央六台经常可以看到的那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就是个信口开河的,从96年开始90年代港片海外收入再也没过10亿港币,之前都是十亿级的收入,哪怕新世纪头三四年大陆每年的前十加起来的总票房也填不了这个坑,更何况90年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领先的自由行服务平台
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100,000,000 位旅行者
920,000 家国际酒店
21,000,000 条真实点评
382,000,000 次攻略下载
中国旅游行业第一部“玩法”
关于我们
关于君达户外
网络信息侵权通知指引
隐私政策
服务协议
联系我们
加入君达户外
旅行服务

君达官方微博

君达官方微信

关注我们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猪豆荚

GMT+8, 2025-4-9 16:04 , Processed in 0.17148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