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or现实:6部电影里的中国官场生态 - 喜剧电影 - 猪豆荚 - Powered by Discuz!

荒诞or现实:6部电影里的中国官场生态

发表于 2022-12-9 19:49:41 | [复制链接]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荒诞or现实:6部电影里的中国官场生态


《我不是潘金莲》并不尖锐,甚至有些圆滑,冯小刚用喜剧的方式调侃了一番我国源远流长的官本位文化,这大概是现有制度下所能碰触的一根红线。
很多人会讨厌这部电影对分寸的巧妙拿捏,民间所习惯的对官场的预判,是这部电影远远无法满足的,于是这之间形成了一道鸿沟。


现实是,官场文化一直是中国最重要也相对隐秘的一道风景,左右着这个国家的很多事情,却鲜有机会或从未有机会被真实还原在大银幕上。
我们想聊聊建国后这六部官场电影(电视),它们(包括《我不是潘金莲》)尝试着把官场生态转变成可以被言说的影像。


《新局长到来之前》李景波饰牛科长
铁幕时代的讽刺喜剧

《新局长到来之前》
导演:吕班
主演:李景波、苏剑锋、浦克
上映日期:1956
49年后第一部国产讽刺喜剧片,原剧本是作家何求创作的独幕话剧,1955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于彦夫将话剧改编成电影剧本,把原剧中仅有的局长办公室一处场景,扩展到职工宿舍,办公楼等多处场景。隔年,导演吕班把这个剧本拍成了电影。
影片塑造的总务科牛科长是个典型的丑角,他溜须拍马欺上瞒下,为了迎接新上任的局长,动用公款改建局长办公室,却对群众下属的诉求漠不关心,导致干群矛盾激化,直到新局长到来,才和群众一起揭发了牛科长的丑事……
这部被评价为“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敢于正面揭露官僚主义思想作风的影片”,它的诞生和走红并无意外——1951年12月,中央在全国展开“三反”运动,即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1953年1月起,又开展了“新三反”运动,继续“反官僚主义”;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在此背景下,《新局长到来之前》的话剧1955年首演时就颇受好评,毛、周等领导人也在中南海看过此剧,所以,影片虽有嘲讽官员的情节,却绝对“政治正确”。
《新局长到来之前》在艺术上并无可书之处,因为政治环境,也因为稀缺,它上映后获得了大量正面评价,这让吕班在创作上得以放开手脚,很快又拍了“建国后讽刺喜剧的巅峰之作”《没有完成的喜剧》(1957),其大胆辛辣程度可谓“猖狂”,直接讽刺了当时的文化监管制度。
影片讲某制片厂排演三部讽刺喜剧,许多人前来观看,其中有位评论家名叫易浜紫——取“一棒子”谐音,他不是“一棒子”将节目定性为“打击面太宽”或“太右”,就是指责“思想觉悟”太低或“主题”太差。


《没有完成的喜剧》剧照
1957年反右运动拉开序幕,吕班被划为“右派”,《没有完成的喜剧》受到严厉批判并被禁映,到了1958年人民日报发表《坚决拔掉银幕上的白旗》的文章,在这篇出自电影界领导手笔的文章中,《没有完成的喜剧》被加上了两个定语“彻头彻尾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和“庸俗不堪”。
随着吕班被打倒,评论界也调转方向,之前饱受赞扬的吕班喜剧被指责为“噱头”、“诽谤”、“嬉皮笑脸”等。翻阅当年资料,可以窥见政治运动和舆论导向对电影创作的深刻影响,“吕班事件”所引发的批判喜剧片浪潮,也直接导致了国产喜剧此后20年的“死亡”。
吕班后来的命运可想而知,他在文革中受到残酷迫害,最终在1976年文革结束那年去世。


《黑炮事件》空间设置充满表现主义色彩
对知识分子处境的荒诞描述

《黑炮事件》
导演:黄建新
主演:刘子枫、高明、杨亚洲
上映日期:1986
一个被党组织弄得郁闷之极的知识分子,跑去天主教堂寻求安慰,但他到了门口却不敢走进去,镜头是教堂内神父和圣母的连续大特写,这种力度的情节在今天的审查制度下几乎不可想象。
《黑炮事件》改编自张贤亮的原著小说,所谓黑炮,只是故事中知识分子赵书信在旅馆与人下象棋时丢掉的一枚棋子,他向旅馆发电报想要找回棋子,却引起公安误会,于是厂里领导对赵书信可能从事的“特务活动”展开秘密审查,是为黑炮事件。
故事所隐喻或者说嘲讽的无疑是体制以及在体制中被洗脑的人,影片无论是思想上的尖锐批判还是美学上的锐意进取,在80年代国产电影中都可谓独树一帜。故事主题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党委对知识分子的不信任,表现公司党委会的各种低效、无能、荒唐,知识分子在这种特殊的政治文化体制中命运叵测无力反抗。
影片所显露出的黑色幽默特质,以及对官场的荒诞性描述,在《我不是潘金莲》中也有体现,两者更微妙的联系是,黄建新在《我不是潘金莲》中出演了一位省长。
在视听语言上,黄建新跟他的第五代同仁一样,也做出了积极探索(有时这些探索也显得生硬),全片用表现主义手法,强化了故事的荒诞色彩,比如全白色的会议室里,只有领导身后的墙壁上挂了一个巨大的时钟,给人一种冰冷压抑的印象;知识分子赵书信,常常被挤压在镜头的边缘或者空间的角落中,是对赵书信困窘处境的视觉化表现;片尾的多米诺骨牌段落,干脆跳脱出影片故事空间,对知识分子的悲惨境遇做出了非常视觉化的隐喻。


《背靠背,脸对脸》海报
尺度最大的官场批判电影

《背靠背,脸对脸》
导演:黄建新、杨亚洲
主演:牛振华、雷恪生、李强
上映日期:1994
黄建新城市三部曲中最受好评的一部,改编自刘醒龙小说《秋风醉了》,对中国官场文化中的官本位、权谋、腹黑有着极为生动的表现,导演黄建新说“它写了所有中国人在传统意义上与政治的关系”,而其中最吸引他的就是人在权力欲控制之下的人格扭曲,按照导演本人的话说:“变成了一个非人”。
与《黑炮事件》所追求的荒诞色彩和表现主义手法不同,《背靠背,脸对脸》在风格上更为平实,也更贴近现实生活,但同时它又是高度戏剧化的,片中每组人物的矛盾都能得到发展、产生高潮、并收获结局,整个故事几乎没有一处废话,加满了油一路跑到底,在技巧上挑不出任何毛病。
或者可以反过来理解,中国的官场文化天生就是具有娱乐性和戏剧改编基因的,编剧要做的只是建立一个完善的结构,然后把那些明枪暗箭和治人之术填入这个结构中,就可以得到一个充满戏剧冲突的剧本。


两位局长
影片故事简而言之讲的是某地文化馆副馆长王双立,当了几年代理馆长后,一心想升馆长,却总不成功,为了升官他在这个小小的文化局二级单位里上演了一系列权谋斗争。
王双立被塑造的不动声色又彬彬有礼,却每一处细节都透着心机谋略。为挤走被领导派来当馆长的乡长老马,王双立先是在单位中孤立老马,通过让李会计给老马腾房子,让文学组老宋给冷局长女儿冷冰冰让位置,使得单位里这两位狠角色都把老马视为眼中钉;然后又通过操控建筑公司为文化馆修舞厅的工程项目进度,给老马出难题制造麻烦;最后,办抗洪救灾摄影展,故意把老马拍冷部长的十幅作品展出,上级领导参观摄影展时大为光火——这些照片中冷部长都站在雨伞下一尘不染。
老马被赶走了,故事并未结束,劳苦功高的王双立还是没能当上馆长,最终冷局长的秘书小阎空降文化馆,成为新任馆长,新的权力斗争又开始了……
于是在这部影片中,官场生态里的“治人之术”成了你观赏把玩的趣味所在,你体味这种丑陋现实的同时又能收获观看的愉悦。除了表现“君为臣纲”,剧作上还把王双立的家庭关系处理成“父为子纲”,把中国文化里那些把人“变成了非人”的糟粕作了完整表达。
影片不仅表现与人斗的权谋,黄建新为文化馆选取的河南社旗关帝庙,其空间本身也是自带隐喻的,这个文化馆的所有工作,都在围绕着上级领导进行,包括修建舞厅和镭射影院这种经济改革大潮下的创收项目,也是以服务领导为先,这条线索对中国千年来官本位文化的批判力度,在国产电影中恐怕至今无人能及。


《书记》海报
片子拍完两年,书记进去了

《书记》
导演:周浩
主演:郭永昌
上映日期:2009(香港电影节)
一部关于县委书记的纪录片,讲述的是河南固始县县委书记在离任前三个月如何为官,如何处理上访群众问题,如何在办公桌前、酒席上甚至卡拉OK厅里,与下属、外商觥筹交错,很随意地给企业拨款,拉投资,分配税收,最后调离了这个地方,他挥笔书下四个大字“固始永昌”。
周浩第一次见到《书记》中的县委书记郭永昌是在饭桌上,因为一直想拍中国政府机构,周浩问他能否拍一个表现政府如何运作的片子?郭永昌很爽快地就答应了。


这部影片兼顾了现实的复杂和暧昧,所以观看《书记》,首先要完成的心理建设是——所谓的还原真实是不可能的,真实的标准在每个人心目中都不一样。
有观众在看完片后问周浩为什么拍了一部歌功颂德的片子?这类观众通常有着对“黑暗官场”的既定理解,他们在影片中找不到带有明显批判倾向的画面,就把这部纪录片划入“主旋律”的范畴中,做出“歌功颂德”的判断。但周浩很清楚:“影像可以给别人有多种解读,不是说我一定要出郭永昌的丑,我觉得最后拍出来,郭永昌本人能够接受,观众能接受,我也能接受,就是当下一种真实的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影片在香港电影节首映时,有一段黑屏,当时书记郭永昌把周浩支出了办公室,周浩人出去了,但机器没关,机器录下了周永昌跟秘书的对话:把这十几万的钱退给纪委或者送钱的人。
周浩后来说:“拍到这种片断,你会觉得很嗨,而且你会对采访对象有重新的认识,但这个片断也不足以是他的污点,因为作为官员你可以不要别人的钱,但无法阻止别人给你送钱,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他并没有太多可以去自责的原因。”
据说《书记》拍完后周浩把片子给郭永昌看了,对方没有觉得任何不妥。但生活永远比电影更戏剧化的是,《书记》拍完后不到两年,郭永昌因贪污受贿罪被判入狱七年。郭永昌进去后,周浩就在后边的版本把那段偷录的片段给放了回去。


《大同》海报
还原一个真实的中国市长

《大同》
导演:周浩
主演:耿彦波
上映日期:2015(圣丹斯电影节)
周浩的另一部官员纪录片,《大同》的英文名是《The Chinese  Mayor》(《中国市长》),以曾经的大同市长耿彦波(现任山西省太原市委副书记、市长、市政府党组书记)为核心人物,记录他从2008年2月到2013年2月在大同任职期间,为这座脏乱的煤炭城市转型付出的努力,多视角观察了一座矿业城市的转型之难。


《大同》海报
由于跟拍时间长,周浩和他的被拍摄者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纪录片里保留了周浩和耿彦波之间的几次谈话,耿彦波向周浩倾诉工作的难处,他对半生官场的感悟,对大同的想法,诉说年轻时候想做一个记者和作家的文学梦。以独立纪录片导演的身份长期贴身跟拍一位中国市长,并不是一个容易的机会,也许正是因为耿彦波年轻时的这些文学梦想,让周浩得以遂愿。
同样是因为年轻时的文学梦,让耿彦波疯狂热衷于对大同进行文化改造,他的改建计划工程浩大,大量的拆迁也让他受到非议,周浩纪录了急于转型的中国城市是如何在各种力量的影响下左冲右突,包括耿彦波本人,也被底下的民众和上头的无形之手钳制在中间,耿彦波所做的是在这种被动中寻求一些主动,在标准官员的政治规矩中寻找一些缺口,这样看起来,他更像一个真实复杂矛盾的人,一个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下中国社会的样本。
片中耿彦波曾对市民说:“你们是主人,我是客人。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突然而至的一纸调令与这句话形成互文,《大同》最后的空镜,对准的是尚未完工的古城墙工程,在这片荒芜的工地不远处是一片修建中的高楼,两相对比,我们或许更容易理解当下中国发展之觞。


《一地鸡毛》陈道明饰小林
20年前,冯小刚拍过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力作

《一地鸡毛》
导演:冯小刚
主演:陈道明、徐帆
首播:1995
冯小刚导演,刘震云原著改编,陈道明、徐帆主演…这不是《一九四二》,这是被誉为冯小刚最好作品的1995年电视剧《一地鸡毛》。在《我不是潘金莲》20年前,冯小刚就尝试把中国官场政治搬上荧幕。
《一地鸡毛》根据刘震云小说《一地鸡毛》《单位》改编而成。主人公是在某机关单位工作的小林。办公室除了他和小彭是年轻人外,其他都是老油条。看起来一团和气的办公室内却暗流涌动,谁也不是省油的灯。为了各自的利益,这些面带笑脸的人们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将办公室政治锻炼成了一门轻易无法学会的艺术。小林浸淫其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熏染,这正是新中国下具有代表性的众生相。
中国的“办公室政治”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党派林立,你争我斗。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无法脱离,要么是利益斗争的操盘手,要么是筹码或牺牲品。对于这些现象,《一地鸡毛》刻画得入木三分,以如今的审查尺度,《一地鸡毛》是不会再拍出来了。
小林形象集中国典型小市民、公务员、踏入社会大学生、家庭顶梁柱等形象为一体。导演冯小刚以精湛的镜头语言,把90年代中期的社会如画卷般生动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本文首发于巴塞电影APP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显示全部楼层
点赞的这么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领先的自由行服务平台
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100,000,000 位旅行者
920,000 家国际酒店
21,000,000 条真实点评
382,000,000 次攻略下载
中国旅游行业第一部“玩法”
关于我们
关于君达户外
网络信息侵权通知指引
隐私政策
服务协议
联系我们
加入君达户外
旅行服务

君达官方微博

君达官方微信

关注我们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猪豆荚

GMT+8, 2025-4-9 16:10 , Processed in 0.362939 second(s), 6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