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新现场:把英国国家剧院戏剧放成“电影” - 喜剧电影 - 猪豆荚 - Powered by Discuz!

专访|新现场:把英国国家剧院戏剧放成“电影”

发表于 2025-3-27 19:07:40 | [复制链接]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访|新现场:把英国国家剧院戏剧放成“电影”


戏剧和电影,在人们通常的观念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甚至于二者的粉丝还会互相“diss”——一部分戏剧迷认为电影的表演都是前期重拍后期剪辑的,不见真功夫,且观看无现场感,一部分影迷则认为戏剧题材小众手法晦涩腔调不自然,太端着。不过偶尔,这两者也会内心“异想天开”:倘若能把戏剧当作电影放会是什么效果?

“异想天开”往往是创新的开始,2009年,英国的一群不满足于“光想不练”的“异想天开”者玩真的了——把戏剧演出“做”成“电影”放映的NT Live出现了。NT Live是“英国国家剧院现场”的英文简写,由英国国家剧院于2009年启动。



早在2012年,英国国家剧院NT Live舞台剧影院版的《弗兰肯斯坦》即已亮相中国。三年后的2015年6月,由中国国家话剧院与英国国家剧院联手打造的NT Live项目“英国国家剧院现场”在京启动,自此,NT Live正式在中国落地。随后,其他国外高清戏剧、乃至歌剧、芭蕾、展览影像项目也相继登陆中国,形成了一个品牌——“新现场”,NT Live是整个“新现场”项目的代表。那么,谁是NT Live走进中国的幕后推手呢?观看包含NT Live在内的“新现场”剧目的体验如何呢?现今已经落户中国三年,又发展得怎么样了呢?近日,麻辣娱投记者采访了独家将包括NT Live等“新现场”剧目引进中国的北京奥哲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宣传负责人,进一步了解了这个集艺术与科技于一体的跨界项目。

2015年全面登陆中国
这样的人既是知音,也是推手

根据《北京晚报》2016年报道,NT Live这个开创性的项目旨在通过高清放映的形式向英国以及全球呈现当今世界舞台上最优质的作品,“不仅最大限度地还原了戏剧演出现场的精彩魅力,又以强大的技术手段和镜头语言为其赋予了更强烈的表现张力”。2015年国内引进NT Live后,诸多高清影像版的国际名角好戏亦开始不断落地中国,形成了“新现场”这个大项目。更多的中国观众在世界一流戏剧魅力的同时,也逐渐树立了崭新的“现场”概念。

时间回到2015年,当时供职于天津大剧院的麻辣娱投记者第一次真正接触到NT Live,彼时正值NT Live正式落子北京。得知此项目之后,麻辣娱投记者和几位“英美饭圈”的同事都非常兴奋,热切期盼2012年曾与国内观众见面的NT Live剧目——影像版《弗兰肯斯坦》能够进入剧院。大家看好它的理由十分明确:该剧由Benedict Cumberbatch(以《神探夏洛克》中主人公福尔摩斯,即国内粉丝昵称的“卷福”一角成名)等当红明星担纲,仅此一条便可在“英美饭”云集的大中学生、年轻白领等消费领军人群中极其强烈反响,只要营销得当,良好收益可期。然而由于当时条件所限,剧院未能引入此剧,所幸多年后的今天,天津大剧院已经成为“新现场”在天津的固定放映点之一。



目标受众是对外国文艺感兴趣、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轻人,能看好这种先锋项目的自然不太可能是另一群人。NT Live项目在中国落地生根开枝散叶的幕后推手、成立于2014年的北京奥哲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即是由一群热爱戏剧文化的少壮派组成的。由于喜爱国外优秀戏剧作品并对此了解较多,他们在很早便了解到了NT Live,萌生通过这种国际上新兴的方式将国外优秀戏剧引入国内的意愿,遂成立团队独家将NT Live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顶级戏剧直播引入中国,并逐步打造戏剧影像品牌。奥哲维的项目得到了英国文化教育协会的大力支持。

起初,NT Live剧目的放映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后来,随着各类国外高清戏剧录影的引进,奥哲维开始与各不同城市的剧院积极展开合作,逐步扩展到全国各大城市。自2015年至2016年,一共在国内放映16部作品、400场,吸引观众90000余人次。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新现场”的放映剧目已从16部上升至31部,其中包括多部获得托尼奖、奥利弗奖或提名的佳作,其放映场次也从428场升至950场,放映城市从17个增加至21个,放映场馆从28个增至42个,吸引了190000人次的观众欣赏。

此外,“新现场”项目所囊括的国外高清戏剧品牌亦已从“英国国家剧院现场(NT Live)”又增加了 “来自埃文河畔斯特拉福德的莎剧现场”“布拉纳剧团现场”“阿尔梅达剧院现场”“百老汇高清”“俄罗斯高清舞台影像”“英国皇家歌剧院高清影像”“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影像”等。其中除戏剧之外还尝试引进了歌剧、音乐剧、芭蕾舞剧、展览等更多类型的艺术形式,力求在为观众提供更多艺术门类选择的同时也尝试拓宽观众视野。



To 文艺 or To 市场,that’s a question


谈及看好“新现场”的主要原因,奥哲维宣传负责人坦言这种形式虽然不尽如真正的戏剧那种现场感的效果,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引进由于各种条件限制而不能尽可能引进的各种优秀国外戏剧,以飨很难或不可能“追”国外优质戏剧的国内爱好者。

她举例分析道,以英语世界为例,最优秀的戏剧往往在美国百老汇或英国西区亮相,然而仅伦敦西区一带就云集了大量剧院,日日好戏轮番上场并非夸张。这些因素造成了国内爱好者“追剧”的两大障碍——财力有限,时间成本有限,因而到现场欣赏的机会有限;即便抵达国外,观剧也面临着多选一的问题,几乎不能做到“一网打尽”。而即便国内引进国外优秀戏剧,也同样面临着因经纪方、演出方、档期、自身财力实力等原因造成的引进剧目“九牛一毛”。这种情况下,以光影手段记录、放送的影像则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引进方可以根据各种标准衡量判断,打破院团、地域、档期、时空限制,最大限度地择优引进国外戏剧项目,为国内观众提供更多选择和更多接触、欣赏国外不同风格优秀戏剧的机会。

除却方便观众欣赏、提供更多可能之外,戏剧影像本身的呈现方式也有着独特的优势:观看传统戏剧,观众一般都是坐在固定座位上的,而剧目由于经过了录制,其拍摄过程中就会像影视剧拍摄一样架设多个机位,最终呈现的影像也是经多机位摄录影像剪辑整合的。这样无异于为观众提供了多个欣赏角度,比如在欣赏“新现场”剧目时,观众甚至可以看到在传统戏剧舞台上不可能欣赏到的近距离特写镜头。



伴随戏剧影像发展一直存在的是一些质疑的声音。《北京商报》2017年的一则报道称,在国内已发展了两年的NT Live遭遇了水土不服之困,无论是戏迷还是剧场经营者,对NT Live的接受度都仍不及预期。《北京商报》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认为虽然经历了初入国内时的火爆与一票难求,但截止到2017年,NT Live正在逐渐降温,一些没有明星出演的剧目关注度也开始降低。报道援引了一些消费者的支持观点:有观众认为,很多人追捧的并非剧目本身,而是明星;此外,到当时为止一场NT Live剧目的上座率达到六成已经是很不错的成绩了,虽然NT Live也培养了可观的消费群体,但是整体发展却呈现出一种不温不火的态势。

还有消费者对比戏剧演出观赏效果认为,影像放映的效果再好也不能代替现场演出,影像观剧模式的优势也是它的劣势,这种模式牺牲了现场的群体气氛,观众无法体会到现场的真实感与冲击力,与演员也不能像在剧场那样进行良好的互动。这一点正是传统的戏剧迷影迷“互相diss”的戏剧迷一方思维定势在发酵。

报道中还指出,剧院不达标的放映设备、票价偏高也成为戏剧影像在普及过程中所遇到的阻碍,其中票价偏高也是导致不少影迷望而却步的原因(部分影迷不甚接受的其他原因同样包括了思维、欣赏定势,比如认为戏剧过于“文艺”,不够“接地气”,“看不懂欣赏不来”等)。



“新现场”体验报告+统计数据背后的观察与思考

而对于质疑的声音,奥哲维文化表示,影像放映是始于现场、终于现场的,推广的旨归从来都是为了到不了现场的观众提供一种观看方式,并且希望能够有更多人由此产生兴趣,走进现场,而不存在什么取代“现场”的问题。120元左右的票价对于欣赏一场世界领先艺术水平的作品来说,也是非常值得的。

至于上座率、观看体验、市场前景等,单从统计数据、采访资料中看是分析问题的一个维度,亲自到现场体验、观察则是另一个维度,到过现场观摩或许会得到一些其他的启示。

同在2017年,麻辣娱投记者有幸在某家承接“新现场”剧目放映的影院欣赏了影像放映版《罗森格兰兹与吉尔登斯吞死了》。该版本自带“明星光环”,由“哈利·波特”扮演者丹尼尔·雷德克里夫担纲主演。由于是戏剧演出录影,这一场的放映时间比普通电影长不少,特别是保留了剧场演出的中场休息。放映的影厅规模不大,场内约有三百多阶梯状排列座位,环境幽雅,两侧墙壁上安装有装饰书架。中场休息时,影院在咖啡厅区域提供了精美茶歇,观众可以持票根免费享用点心、饮料。

除剧目本身外,放映中令麻辣娱投记者印象深刻的还有以下几点:在剧目正式开场前有一段丹尼尔·雷德克里夫带领观众“参观”该剧演出的剧场,了解该剧台前幕后的短片,中场休息时则有对主创团队的专访,此外还有几段其他“新现场”剧目的宣传短片,细看去,这些作品并不都是戏剧,还包括一些展览活动,而在中场休息结束之前还有一段记者在这部NT Live演出中间休息时现场观众席内的报道解说——虽然看戏剧影像的观众不能亲临剧场,但却可以最大限度地通过直播中采用的各种方式感受现场的气氛。

当天剧场内的观众年龄层次较为平均,中青少年皆有,在观看中未出现观众乱走乱动、大声喧哗、持续说话影响周围等不文明举动,仅有部分观众在放映中、结束谢幕时用手机拍照(拍照很少有开闪光灯者),偶尔低声探讨两句剧中英文台词。观众享用茶歇时非常安静,自发排队取用食品饮料,无多拿多占现象。部分观众明显熟识,在散场之后一边离开影院一边探讨剧中各种细节及其他关于艺术影视的话题。当天上座率目测约七成,考虑到放映剧目由明星主演,这个上座率当属较高。

诚然,这只是单个样本观察,不具备太大普遍性,但国内“新现场”项目放送、接受的一些特点已经可以看得出:观众普遍素质较高,受教育、收入水平较高,对精神文化生活有较高追求;放映场馆条件比较优越,环境营造得富于人文气息,服务意识较强;观众对明星出演的作品热情更高。



奥哲维发布的2016年8月29日~2017年8月27日年度统计报告也证实了上述观察。根据报告中的数据,当年放映场次最高的作品是《弗兰肯斯坦》,观众人数最多的作品则是《哈姆雷特》,纵观放映场次、观众人数前五强,无不是明星担纲主演作品或是名剧,或二者兼而有之。统计报告中“观剧因素”一栏则明确显示,43%的观众是因明星加盟而选择观看的,19%的观众则是被知名剧目吸引。此外,数据显示“新现场”观众年龄以25~34岁年龄段为最多,达40%,其次是18~24、35~49岁年龄段,分别达到23%左右,总体上女性观众占压倒性多数。

数据和调查资料背后是问题的深层次动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目前,“新现场”的观众中还存在着相当程度的“追星”倾向,这说明国内的市场发育还处于初级阶段,然而观众的高素质、年轻化与文化消费理念又指向了潜力。奥哲维宣传负责人表示,这一项目的市场应对比类似真正的戏剧、音乐会、歌剧等文艺演出的市场,相对小众但忠实度高,尤其是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民众生活、受教育水平和素质提高稳步增长的。

“新现场”仍然是一个年轻的项目,或许现在并不需要着急破除“追星”倾向,而是应该基于现阶段市场、受众群体的特点主动开展宣传营销进一步扩大影响。例如,微博上云集了大量活性、忠诚度高的“欧美粉”,其中大部分是大学生、年轻白领(相当一部分是女性),有一些具备相当的英语水平,对国外尤其英美的文化艺术有一定了解,与“新现场”潜在观众群在很大程度上重合;同时,微博上亦有相当多的欧美文化包括影视文化资讯,乃至追星的专门大V号,有明星加持的作品完全可以精准定位,采用在相关账号推送内容下留言的方式吸引粉丝关注。又如,现有观众、潜在观众带有较强的“圈层性”,易于相互影响,可以充分利用微信等自媒体的社交属性成立社群,长线运作。另外,鉴于现有受众群体对生活品质要求较高,可考虑同相关品牌进行跨界合作宣传推广,等等。

一个新生的项目总是面临着来自市场的考验,需要更多的探索与坚持。然而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为艺术、为提高公众人文素养的探险都是值得的。

(麻辣娱投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领先的自由行服务平台
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100,000,000 位旅行者
920,000 家国际酒店
21,000,000 条真实点评
382,000,000 次攻略下载
中国旅游行业第一部“玩法”
关于我们
关于君达户外
网络信息侵权通知指引
隐私政策
服务协议
联系我们
加入君达户外
旅行服务

君达官方微博

君达官方微信

关注我们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猪豆荚

GMT+8, 2025-4-7 07:42 , Processed in 0.08262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