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着开年第一爽剧《梨泰院class》,来看看这部华语青春电影 ... - 黑帮电影 - 猪豆荚 - Powered by Discuz!

追着开年第一爽剧《梨泰院class》,来看看这部华语青春电影 ...

发表于 2025-3-27 23:12:33 | [复制链接]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追着开年第一爽剧《梨泰院class》,来看看这部华语青春电影 ...


不知道大家最近的追剧list里面有没有加入这部被称为“开年第一爽剧”的韩剧《梨泰院class》,这部剧以超高的话题热度频频登上热搜,一群不被世俗社会认可的“怪胎”的逆袭高燃剧,包裹着复仇、励志热血和甜甜的恋爱,第一波面对霸凌“反手一耳光打回去”的操作让湃老师成功入坑。




当然,这样一部让人热血沸腾的神剧,“爽”点不仅在于剧中男主人公的顺遂复仇,女主人公的干练除恶。它的“爽”点在于我们对善、正义、情感、公平与理想的声援,在于我们对恶、腐败、不公、趋炎附势与物欲横流的鄙斥。
剧中所建构出来的“理想国”在正面直“杠”现实的“世俗社会”,那就是我们都以为成功和富有的道路上,需要舍弃“情义”和某些高尚的东西,牟利和理性才是生存于此的最高价值观。然而《梨泰院class》正在一步步瓦解这种标榜着“成功学”的价值观,本剧在揭开现世的虚伪和丑恶的面目之时,也试图用暴力而惨痛的教训予以训诫,以回归“人本”与“情义”的坚守,重构了永世与人生的奥义:那便是信念、和善、平等与自由!
追《梨泰院class》之时,这让我想起了一部同样热血沸腾的华语青春电影《艋舺》,与《梨泰院class》聚焦韩国商业的题材不同,电影《艋舺》我们聚焦了华语电影中经典的文化符号“黑道”,但两者的价值陈述上有些相似的是,他们都在追求普世的正确“情义”与本真“人性”,跟着湃老师来一探《艋舺》。


电影《艋胛》作为一部生猛华丽的青春动作片,与《梨泰院class》中韩美历史遗留地“梨泰院”的勾勒相似,也是一个以地缘背景和残酷青春为话题的台湾黑帮青春片,导演钮承泽(江湖人称’豆导’)以浮世绘的方式重塑了20世纪80年代的艋胛(台湾最早的居住地,是台北曾经最繁华的三市街之一,本意是平埔族语小船的意思) 风貌,将后壁厝、庙口的楚河汉界,和外省的角头纷争的历史搬上了银幕,讲述了一群十七八岁的热血少年们以义气为生存信仰却卷进了父辈恩怨、地方黑道势力的江湖风云。他们经历了友情与爱情、背叛与生死的成长考验,被迫完成了向成年世界的转变。
电影的影像风格在写实暴力与写意美学中演绎了一段1980年代黑帮少年的残酷青春物语,这种灵动自由的影像质感同学们可直接通过观影自行感受,湃老师今天更想聊的是钮承泽在《艋舺》中对于“青春表达”的另一种叙事。


一、本土化叙事下的时空隐喻
长镜头下上世纪 80 年代的艋胛,灯红酒绿的玩乐场所、烧香拜佛的寺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黑帮成员与普通民众和谐相处,大段闽南语对白、太子帮成员们身上花花绿绿的衬衫、巷道里的摊位小店都体现着上世纪80年代艋胛社区华丽生猛鱼龙混杂的生活空间。
艋胛作为当时的台北的中心地带,是昔日之繁华世界的缩影,而大大小小的帮派在这里滋生蔓延。影片中镜头扫过整片整片的街区、艋胛的菜市场、狭窄的巷弄、低矮的围墙等,这些都是台湾老城区旧日风貌的影像再现。
《艋胛》选择老台北城区作为表现对象与故事场景,以这个贯串台湾历史的生猛老街区作为台湾故事的隐喻。对于“艋胛”这块地方的氛围重现,是影片的本土情怀体现。




二、坚守与断裂的二元对立叙事
如果说影片的前半段塑造出了怀旧的台湾80年代的集体回忆,那随着之后台湾社会经济的腾飞和转型期的到来,在艋胛这个小码头也产生了传统文化坚守和现代意识的改变的对立和冲突。
首先体现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意识的冲突和融合。《艋胛》中“家”的描写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回归,“大仔”正是中国大家长的代表,作为中华民族根基的“家”的精神将被继承下去。影片中的“大仔”Geta坚守老一辈黑帮的管理模式,选择传统刀枪,认为西式枪支式罪恶和无能的代表;父辈角色带出的传统历史感是艋胛这个地方长久以来的‘公序良俗’,传统大宗族家长可以一边带着浴帽一脸慈祥的炒饭,也可以一边吃饭一边看包着断指的报纸。年轻一代不想走上一辈的老路,他们倾向与外省黑帮合作,意识到现金技术设备的重要性,新旧世代对艋胛本土帮派未来命运的不同选择最终导致了艋胛街区的动荡不安。


其次这种对立体现在多元文化的碰撞和共存上。《艋胛》黑道的本省帮与外省帮的斗争,反映“本省”与“外省”族群间矛盾的现实。外省人灰狼(钮承泽饰)在寻求和艋胛老大们的合作上被拒,从而在本土帮派叛逆年轻世代里选择‘反叛者’来推翻父权和秩序实现权力交接,这场冲突在暗杀Geta大仔那场戏中达到高潮。庙口神像前,以一对多的大仔勉强的冷兵器胜利最终仍然敌不过年轻一代背叛的枪口。
从某种程度上,对立和冲突下的艋胛码头是新旧黑帮世代更替的内战,也是风雨飘摇的台湾 80 年代命运的写照。


三、黑帮少年的残酷青春物语
杨德昌曾说,台湾电影只有青春电影和非青春电影两种。台湾电影人擅长通过少年儿童的成长困惑来反映整个社会。从20世纪80年代新电影浪潮时期,侯孝贤的《小毕的故事》、《童年往事》、《风柜里来的人》,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到新世纪蔡明亮的《爱情万岁》,大热的“黑马”《海角七号》,都是青春题材的,其他诸多《蓝色大门》、《盛夏光年》、《练习曲》、《九降风》、《渺渺》等一系列表现不俗的电影也都是以青春片的叙事,通过成长的叙事母题,除了表现青春岁月的个人经验式书写,也有针对社会现状的反思和对成人世界的抵抗。


《艋胛》通过描绘了几个生活在那个年代的街头少年成长史,以他们青春的灿烂与幻灭为叙述主轴。在艋胛鱼龙混杂的老城区,暗潮汹涌、危机四伏,在黑道与友情、背叛与义气、断裂与坚守中他们或喋血街头或玩命天涯。电影有着钮承泽的青春痕迹,导演把自己的青春情怀投射在片中“太子帮”阮经天、赵又廷、凤小岳等一众少年身上,演绎热血往事,《艋胛》也被称为“生猛而华丽的青春动作片”。
“17 岁那年,我们一起走进大人的世界,并且一去不回。”
《艋胛》中“蚊子”17 岁搬到艋胛,因为一根鸡腿而踏入黑道,加入由和尚(阮经天饰)、志龙太子(凤小岳饰)等组成的“庙口”,并结为太子帮,故事由此开始。《艋胛》的文本叙事是一个非常典型化的黑帮电影的模式,从兄弟间的亲密无间开始,最终分裂到相互对立的位置之上。剧中主角以热血青年的身份为友情、爱情或者亲情挥洒着青春的血泪,而电影的配乐和唯美画面则为暴力热血之外增添了一抹台湾青春片的小清新风格,五人山上集训后带着淡淡愁绪的吉他声,电影中多次对“樱花”意向的使用,把暴力美学里最放肆的鲜血化为唯美樱花的意向漫天飞舞,展现了黑帮少年们青春浪漫伤感的底色。




相比台湾的青春片,大陆市场上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的青春片一直被无休止的逆光慢镜头、屡试不爽的阳光和树叶、撕逼堕胎和车祸的不正三观所占据而被广为诟病,但近两年我们也开始探讨我们的青春里“真正有些什么”值得被探讨。
正如戴锦华教授所言:“ 所谓‘青春片’的基本性, 在于表达了青春的痛苦和其中诸多的尴尬和匮乏、挫败和伤痛。可以说是对无限美好的青春的神话的颠覆。”幸亏,内地有了原生家庭之痛的《狗十三》,直面校园霸凌的《少年的你》,探讨港陆问题和身份认同的《过春天》等,扔掉青春的片面和刻板印象,找到真正鲜货的“青春”,是中国电影乃至整个中国社会需要直视的问题。
那么,你认为青春是什么呢?在留言区跟湃老师讨论哦!
我是湃老师,关注我,带你了解艺考,了解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领先的自由行服务平台
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100,000,000 位旅行者
920,000 家国际酒店
21,000,000 条真实点评
382,000,000 次攻略下载
中国旅游行业第一部“玩法”
关于我们
关于君达户外
网络信息侵权通知指引
隐私政策
服务协议
联系我们
加入君达户外
旅行服务

君达官方微博

君达官方微信

关注我们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猪豆荚

GMT+8, 2025-4-6 10:22 , Processed in 0.11317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