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影评包含大量剧透且可能引起不适,建议在食用电影前不要看任何评价(不然真的会失去太美好的体验),在了解部分影评后要是大家不嫌弃的话感谢大家愿意再回来看我的文。如果大家已经看过电影了也提前感谢大家愿意看我的文。
<hr/>不太同意主流观点,也看了原著小说的缩略。今天看完电影看了影评,有点惊讶吃人的说法如此主流。接下来的话有些仅仅只是针对个别影评人群,请勿对号入座,先谢谢大家辽。
下面先讲讲我不同意的一些地方。如果老虎是派兽性的一面,电影里派为什么要感谢帕克呢,电影里派说“我要感谢帕克,没有对它的恐惧和给他寻找食物的驱动力我根本不可能活下来”,如果派像主流认为的那样讲第一个故事是因为黑暗的现实无法直面,需要用童话来遮盖掩饰,派又有需要发泄自己情绪出口的需要讲了第一个故事,第二甚至于有些版本的第三个故事才是真的,那么既然派已经回归了人性,应该对帕克的兽性的自己也有所回避呀,毕竟吃人是迫不得已的,阴暗的,尽管是出于生存,派还是会对吃人心怀愧疚的吧,那既然派会愧疚,于是讲了第一个故事,或者极端一点说派根本不愧疚,讲第一个故事也只是因为第二或第三个故事过于难以接受,那也解释不通为什么派要感谢兽性的自己,是为了感谢兽性的自己使自己活了下来么,把兽性的自己套入帕克后,台词“我要感谢帕克,没有对它的恐惧和给他寻找食物的驱动力我根本不可能活下来”就变成了“我要感谢兽性的自己,没有对兽性的自己的恐惧和为了给兽性的自己寻找食物的驱动力,我根本不可能活下来”这台词是什么逻辑?按照帕克就是兽性的自己的逻辑,为什么是对兽性的自己的恐惧使帕克活了下来?为什么是给兽性的自己寻找食物的驱动力使自己活了下来?难道不应该是因为派克服了人性,克服了对自己的兽性的恐惧,使兽性支配了自己派才活下来的么,是“兽性的自己寻找食物的驱动力使自己活了下来”而不是“对兽性的自己的恐惧”和“给兽性的自己寻找食物的驱动力”使自己活了下来吧。
而且帕克是兽性的自己的话,为什么离开小岛时派要把帕克一起带走呢,为什么帕克虚弱的时候派把帕克的头枕在自己的腿上很难过呢,为什么留恋的说“我们俩就要一起死了呢”,为什么最后帕克回归森林的时候派非常伤心帕克没有回头留恋他,伤心帕克没有以一种特别的方式结束他们建立起来的特殊的关系呢?难道是派非常留恋兽性的自己?兽性的自己头也不回毫无留恋的走了,派自己却留恋伤心的很,台词是“My heart broken”?
派说帕克给了自己活下去的动力,那是一种精神支柱,帕克虽然会要了派的命,但派对帕克是感谢的。如果按主流带进去以后,虽然兽性的自己会要了自己的命,但兽性的自己是派的精神支柱,派对兽性的自己是感谢的。这什么逻辑?我个人对主流观点不甚认同。我认为主流观点的细节论证是在首先认定了“派吃人”这个观点后为了圆满证明自己的理论而做出的,因而是否可以说这些细节论据都是在吃人这个前提下做出的单一的意指性的略带主观的解读?而其实一些细节是模糊的中立的,可以左也可以右,只是在主流观点里,为了应证自己的观点,这些细节都被打上了“左”派的帽子。
我个人的观点是,派是有信仰的,并且他最后信仰了上帝。但不同之处在于小时候的派是盲目的信仰,在自己想和笼里的帕克亲近的时候,父亲的让帕克见证了帕克吃掉羚羊的血腥过程,帕克的信仰破灭了,世界不再有趣,充满了写不完的作业无休止的课。在派的奇幻漂流之中和之后,派又重新信仰了上帝,但这次,派是主动的,他信仰上帝,上帝就在,他不信仰上帝,上帝就不在。派是对人性的令人尊敬的部分的重新相信使他重新选择信仰上帝,相信那些或许虚无缥缈的最美好的东西。对派来说,美好的东西是人性,最终拯救了他的东西也是人性。
如果帕克是兽性的自己,为什么在帕克奄奄一息的时候派要给帕克喂水喝,每天给他捕鱼送肉?难道还是因为如果帕克没东西吃了,帕克就会游过来把派给吃了?那直接让帕克渴死饿死不就好了,他都奄奄一息了,难道还有力气来吃你,直接让他死了永绝后患不是更直接更简单且更有利么,不至于为了牵强的为了帕克不吃自己而养着帕克吧,养帕克不是每天要5公斤肉么?帕克身强力壮的时候你都和他僵持不下,他奄奄一息你体力充沛你就不能直接杀了他了?还有帕克饿极了去捕鱼的时候你回到了船上,帕克想回来的时候你动了杀心,拿起斧头打算劈他,然后盯着帕克的眼睛,你后悔了,自责愧疚,放下斧头,拆了一块船板把帕克让帕克抓着爬上了船,后来帕克和你分睡船的两头。
接下来的有些话仅仅只是针对个别影评人群,请勿对号入座,再次谢谢大家辽。
什么,第一个故事就是虚假的,这些细节都是派对自己阴暗的一面感到的愧疚编造出的童话?那你为什么死纠着第一个故事的细节把第二三个故事里的人物一一对号入座呢,怎么了妈妈坐在香蕉上香蕉浮不起来香蕉上的猩猩就是妈妈了,怎么了爸爸断了腿爸爸就是斑马了或者船员就是斑马了,怎么了鬣狗就是哥哥或者厨子了,怎么了小岛上的发光的叶子就是莲花了寄了绳子就是女友或者妈妈了?怎么了你的说辞就是暗示,你的画面就是隐喻了?怎么了你的细节就是真实的有出处的现实的,我的细节就是虚构的美化的为了掩饰罪恶的?怎么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就是阴暗的兽性的残酷的现实的,不能是明亮的温暖的人性的坚强的有韧性的?
故事本来就是开放性结局,“It‘s up to you”,如果你愿意相信第一个故事,请你快乐且坚定,你和派一样,我想对你说Thank you,“So it goes with god”。这本来就是奇幻商业片,不必过于纠结派到底是怎么活下来的,这是故事而已,至于他们的解读,又不是事实,没有必要因此改变自己的想法,感到伤心难过,如果你相信第一个故事,请你开心且坚定,他们非要后怕让他们后怕好了,他们非要细思密恐让他们细思密恐好了,他们非要相信第二三个故事那就让他们相信好了,你愿意相信什么那就是什么,请你快乐且坚定。
对于那些自己深信第二三种说法(这不是问题),还非得批判相信第一个故事的人,非得让别人也相信第二三个故事的人(这才是问题),你凭什么?既然主流那么抠细节,一个一个说辞都是暗示,一个一个画面都是隐喻,那我也来抠抠细节。什么,我抠的细节都是因为我不愿意接受残酷而黑暗的细节?哈哈哈哈哈,那你的细节呢,是因为你不愿接受好的结局,不愿意接受人性,你不是不愿意接受残酷而黑暗现实的单纯的小孩,你是正视现实的成熟的大人?哈哈哈哈哈,你细节敏锐且智慧。什么你就是要相信第二第三个故事,那你自己相信好了,跟我有什么关系。你自己相信自己相信好了,凭什么非得让我也相信。有本事你来打我呀。
人们也许总会在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由于没有看过英文版原著,只是缩略的读了读,会漏掉很多细节,所以不对原著小说做过多评价。非常感谢你能看到这里,接下来我想分享一些我自己的浅见。
我个人认为正是派的人性救了派自己。父亲说你在帕克眼里看到的人性是你自己的,动物和我们不一样。帕克确实没什么人性,不会因为你捕鱼给他就不攻击你,他从来没有把你当作朋友,在最后离开的时候也毫无留恋,给这段特殊的关系的结束一个眼神和回头。帕克没有人性,但你有,你在帕克身上见到了自己的人性。在帕克去捕鱼你占领小船帕克游回来的时候你兽性大发想要杀了帕克,但是在和帕克对视的时候,你看到了帕克的人性,其实帕克没有人性,你看到的其实是他眼里的你自己的人性。正是你看到的自己的人性,你救了帕克,帕克是你的精神支柱,是你活下去的动力,你救了帕克其实是你释放了你的人性,你救了你自己活下去的动力,你救了你自己。你释放的人性拯救了使你活下去的动力,使你救了你自己,你的人性救了你自己。这时候的帕克就是会威胁你的猛兽,是动物园里的老虎帕克。
那么影片和小说中无处不在的暗示和隐喻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就是为了暗示派的兽性,帕克的兽性在某些时候映射出了派的兽性,比如帕克吃掉斑马,鬣狗,猩猩的时候,让派感到无比痛苦,“No,No”这再次毁掉了派的信仰,神没有在他需要的时候出现,现实却给了派残忍一击。派感到了现实的残酷,这也激起了派的兽性。这之后的有些时候派的兽性时不时会在帕克的身上得到释放,帕克的有些作为有可能是暗示派的有违人性的做法,请注意这并不代表派吃了人,也并不代表动物们就代表分别的人,派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偶尔会被激起兽性,也许这只是派的不应该有的邪恶的有违人性的念头,于是派通过帕克释放了自己的兽性,这时候的帕克代表的不是动物园里的帕克,是兽性的派。第一个故事不完全是真的,但是第二三个故事也不一定是真的,他们寄托了派无法直视的阴暗与兽性,有可能是派脑海中曾经出现过的想法,我相信的是第二三个故事具体有象征但不指代。
帕克最后感谢爸爸,感谢是爸爸的教导使自己活了下来。爸爸让年幼的派看到了残酷的现实,让派不再是理想主义者,而是现实主义者,危难了就拯救自己,无法存活了就做出取舍。也许是爸爸让派正视了现实,在不得不面对时,派没再回避现实,没再回避现实下自己生出的兽性,派直面了帕克,在帕克吃掉斑马的时候,在帕克要吃派的时候,派直面了自己的兽性,并接受了自己的兽性,这使他屡次渡过了危难。但派后来救了帕克,派救了自己的人性,派救了自己,派找回了生而为人的意义所在,也许派得到了救赎,他也看清了,直面了自己的人性。人性使派的精神有所依靠,派再次拥有了信仰。人性使派没一次有放弃,人性使派有所信仰,使派坚持了下来。兽性使派渡过饿死的危难,人性使派有所信念,有所依靠,从未放弃生的可能,从未放弃拯救自己的机会。至此为止,派已经直面了自己的兽性与人性。
之后的小岛是派最后一次不得不直面自己的兽性,也许是派直面的最深的令自己不敢直视的令自己感到恐怖的最兽性阴暗的自己的时候。派来到小岛是派直面自己最阴森诡异黑暗的人性与兽性并存的时候,也是派即将告别自己人性与兽性并存的时候,只有直面最深的黑暗,不再逃避现实的残酷,才有了拒绝的勇气,有了接受的坦然。告别诡异的小岛的时候就是派告别自己人性与兽性并存的自己的时候。派并不一无所获,人性与兽性并存的时候也让派学到了一些东西,派最后发现牙齿也许是醒悟的时候,决定告别兽性的时候,离开小岛的时候是完全告别了兽性的时候,是即将完全回到人性的时候,派最后冲上小岛的时候是派最终完全回归了人性,而无兽性的时候。
最后帕克头也不回的走进了森林,说明其实帕克什么都没有,帕克没有人性。派在帕克眼里看到的是自己的人性,派在帕克身上的看到的是自己的兽性,派拯救的帕克是自己的人性,帕克什么也没有,派从帕克看到的都是派自己。可能帕克根本不存在,第一个故事是虚构的,第二三个故事也都是假的,但李安导演那我能想象的不能想象的美轮美奂的令人叹为观止的此景只应天上有的想象力丰富的画面确实见证了派的善良纯净与希望,暴风雨也见证了派的愤怒与不甘。你看到了什么的时候你就是什么,你看到了你自己。第一个故事是派的类似经历,派拥有过美好,也见到了美好,但第二个故事也道出了派直面过的离开了的埋藏起来的不曾再回忆过的至暗时刻。派在跟作家分享第二个故事的时候,派再次直面了至暗时刻,发生了确实发生了。在漂流途中派先激发了兽性,这时候派先是回避自己的兽性的,兽性也不一直都有,危难时偶尔会显现。后来派在兽性与人性的摇摆中,最终人性占了主导,抑制部分兽性(这时候兽性已经不释放了,存在但不释放,不会偶尔反客为主了),派的坚定的人性使派再次选择了信仰(派救帕克的时候,派从帕克眼里清晰看到了自己的人性,派接受了),派有了信仰,派才有了直面自己兽性的勇气,直面了自己的至暗时刻(诡异的小岛),直面了才有拒绝的勇气,所以也是派的兽性将完全留弃(离开小岛),人性将完全觉醒的时候(冲上海岸)。电影中开头派说“我已经很久没有提及理查德帕克了”“对,理查德帕克是一只老虎,他是我的朋友”,大概是派已经很久没有直面自己的兽性了,回忆的时候是再次直面自己兽性的时候,“帕克是朋友”大概是说明派接受了人性与兽性相结合的自己。但派的兽性大概没有彻底根除,只是暂时的被完全压制,(帕克走入丛林)不再提起了,不过如果再次遇到极端环境,也许派还是会再次接受自己的兽性,帕克也会再次出现。我从地狱天堂荷花根底的淤泥中走出(派的漂流),洗尽腐烂与污垢,恍然回到人间(派回到人世),多年后我走回曾不幸失足跌落坠入万劫不复的地狱深渊的池旁,我向池中看去,穿透池水我再次看到了池底无穷无尽的地狱深处自己曾经扭曲狰狞的脸庞(派的回忆),我抬起头来,我又恍然回于人世(派发现自己在讲故事),这次我没有跌入池中,我只是再次凝视了地狱深渊。最后当作家说“I perfer the first one,It&#39;s a better story”派说“So you goes with god”,然后作家和派相视一笑,呀,我觉得派对作家是有感谢的啊。作家选择了第一个故事,派没有选择第一个故事,但派也没有选择第二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不都是假的,就像第二三个也不都是真的,派将选择权交给了你,你相信什么那就是什么。
“So I goes with god.”感谢大家看到了这里,祝大家都有美好的一天!
<hr/>在写中间部分的时候被打断了,所以中间部分没有那么那么贴合我想表达的意思,也没有特别清晰,感谢大家的理解,有机会的话再写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