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史考点:经典好莱坞(1908-1927)与新好莱坞(1967-1976 ... - 动作电影 - 猪豆荚 - Powered by Discuz!

影史考点:经典好莱坞(1908-1927)与新好莱坞(1967-1976 ...

发表于 前天 06:47 | [复制链接]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影史考点:经典好莱坞(1908-1927)与新好莱坞(1967-1976 ...



                                                              经典好莱坞(1908-1927年)
1►起因
经典好莱坞电影基本成型于上世纪十年代。当时观众的欣赏口味偏向于古典叙事风格,有声技术的运用也使电影中复杂的叙事与流畅的对话成为可能,这一切促成了经典好莱坞电影浓重的戏剧化风格。同时这种风格也符合当时的制片厂制度。
2►发展时期
“好莱坞”大约从1904年起,叙事形式(剧情片)成为电影产业中最突出和最重要的形式。这时,好莱坞开始成为世界电影工业的强势力量。

1908—1927年是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发展阶段。1910年左右,许多电影公司开始迁往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的一个小镇,好莱坞成为电影公司的主要聚集地。到1920年的10年间,许多小公司逐渐合并成为一些大公司。
在这种大众化生产体系的制片厂里,美国电影开始形成了完全倾向叙事形式的电影制作。
3►结果
20年代末期,经典好莱坞电影已经发展出相当复杂的格式,声音和色彩等电影新技术的出现也对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叙事产生了显著的影响。30—40年代经典叙事的好莱坞电影达到高峰,并很快风靡全球。



4►意义
经典好莱坞风格的历史重要性在于到20年代后期,好莱坞风格作为叙事影片创作的独家风格已为世间大多数人所接受。其他风格则被好莱坞风格的阴影所遮没,并且要在好莱坞风格所建立的标准面前受到评判。对于电影史学家来说,好莱坞风格提供了一种在历史上可以界定的标准,一种美学参照系。其他风格将被联系于这种参照系加以评估,参照系内的影片和影片创作者亦会因之而确定各自的位置。
经典好莱坞电影的“整体功能就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讲述一个特定类型的故事。”而这种“特定的方式”就是三四十年代风靡一时的戏剧化风格,并进而形成了好莱坞全盛时期所特有的类型电影,使得好莱坞影片可以归纳为一个个“特定类型”。因而经典好莱坞电影曾经也被称为“戏剧式电影”。
5►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1.埃德温·鲍特(1870-1941年)
爱迪生电影公司下的一名摄影师和制作者,他以富有想象力的影片创作为美国叙事性电影开辟了道路。《火车大劫案》是他最著名的影片,此片进一步发展了他在《一个美国消防队员的生活》一片中对于电影叙事风格和结构观念的尝试,从而确立了他在美国电影中,以及世界电影中的重要地位。
作品:《火车大劫案》
本片长仅六分钟,但却是美国电影史上的里程碑。内容描述一群歹徒抢劫一列火车的经过,共有十四场戏。影片从一间电报收发室中展开,透过窗户可见一列火车正驶过。一群歹徒进入电报室将电报员绑起来,抢劫财物后离去。电报员的女儿见状,立刻报警。跟着歹徒骑马抢劫列车,警方则自后追赶歹徒。双方在小丛林中展开大火拚。最后以一个歹徒持枪指向观众的特写镜头结束全片,以收“惊哧"之效。本片在电影技巧方面颇多创新之举,为日后的剧情片发展提供了典范。例如:摄影机突破了舞台剧的框框,不在固定的位置拍摄(摄影机安置于疾走的火车顶上拍摄歹徒抢劫情形,可见马上的歹徒与火车平行疾走);在画面构图上不但有深度感,且有强烈戏剧张力(片末歹徒在小丛林中分赃时,画面上可见一群警员自背景中悄悄向前景的歹徒爬近)。更重要的是本片在场与场之间的剪接运用蒙太奇技巧,使全片风格显得统一而紧凑,建立起一般剧情片的结构雕型,是‘西部电影''类型的开山作。
2.大卫·格里菲斯 (1875-1948)
《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和《党同伐异》(1916),其叙事语言的开创性具有让电影可以和音乐、戏剧、小说等门类一同站在艺术品的行列里的划时代的意义。这两部影片已把一个场景分成几个镜头,交叉运用远景和大特写,并且他赋予了这些手法强烈的动机或理由。在情节处理上已不仅是简单交代救援者与受害者之间的救援行动,而是发扬光大为经典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格里菲斯把剪辑句法的基本要素变成精确有力的语言,被电影学者叫做“经典剪辑”。经典剪辑用剪辑来增强戏剧效果,而不是只达到一些纯粹表面的目的。并且把动作分为一系列镜头,仔细选择和安排远景、中景、近景镜头,并不断改变观众视点,是主观的连续性,即包含在连起来镜头中的联想。用一个比喻来说,汽车在早期已经具备前后四只轮子,一只方向盘,驾驶仓等一直到今天汽车基本不可或缺的要素。格里菲斯的电影对于电影叙事,尤其是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叙事就是那四只轮子和一只方向盘。
6►经典好莱坞的叙事模式与创作理论
(一)经典好莱坞的叙事模式
1.经典好莱坞电影在结构故事和展开情节方面明显地以戏剧化作为基础:故事情节充满戏剧的冲突,故事结构完整封闭,故事发展逐次递进直到结尾的高潮并总离不开大团圆的结局。如《卡萨布兰卡》、《一夜风流》、《魂断蓝桥》。
2.类型片大都采用单一的线性结构,以时空转换为顺序,以事件发展为线索,较少使用闪回,平行蒙太奇手法,而着重讲述单向发展的故事。好莱坞经典叙事系统的核心是连续性剪辑,连续性剪辑代表了好莱坞经典叙事的特征,既是对戏剧化故事和类型化人物的发展,又是好莱坞制造梦幻和欢笑的基本前提,因为自然流畅的连续性剪辑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简洁方便而又真实可信的银幕世界。由于经典叙事系统的剪辑旨在实现逼真性的要求,所以景别使用的顺序便具有了特殊涵义:先是建制镜头展现整体环境和人物,然后是中景的镜头交待人物的动作和反动作,再切入近景镜头(包括特写)将人物面部表情的重要性直接呈现给观众,最后还得回到全景镜头来结束段落叙事或重建新的时空关系。
3.以人物为因果关系的中心而展开剧情,这是叙事的概念依赖的基础。自然肇因(如洪水、海啸、地震)或社会因素(制度、战争、经济衰退)可以作为剧情的催化剂或前提。可叙事的重心却一成不变地放在人物的心理原因上(决定、选择)人物的性格特征。


4.通常推动叙事的重要特征是:欲望。由欲望形成目标,叙事的发展过程包括了目的达成的过程。比如在《绿野仙踪》(经典好莱坞时期的代表作品)中桃乐丝有一连串的目标,首先是从高齐小姐那里救出小狗托托,然后离开奥兹回家。要回家的最终目标产生出回家途中的短期目标“到达翡翠城杀死巫婆”。如果这个达成目标的欲望是惟一呈现的因素,那么便没有什么会阻碍角色达成目的。但在经典叙事中大多有一种对立力量:制造冲突对立面。这一对立人物的特征和目的均与主角相反。桃乐丝返回堪萨斯的目的遭到巫婆的反对,而巫婆的目的是得到红宝石拖鞋。桃乐丝必须在她穿着鞋子回到家之前将巫婆除掉。起因和后果暗示改变。如果角色不渴求与叙事开始时的方式有所不同,那么任何变动也不会发生。因此,角色及其特征尤其是欲望,是因果最重要的来源。
5.以大团圆作为结局。好莱坞大团圆结局作为经典好莱坞叙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经典好莱坞的叙事影片都会呈现一个封闭性的结尾,不留下任何未解决的问题,寻找一个最后的结果来完成因果链。观众通常会知道每个角色的命运、每个秘密的答案和冲突的结果。
(二)经典好莱坞创作理论的基本特征
1.商业电影娱乐观众获取利润的价值取向;
2.类弄化的制作模式(西部片、喜剧片、歌舞片、剧情片、史诗片等);
3.明星魅力和制片厂制度;
4.戏剧化的故事情节和定型化的人物形象;
5.在创作观念上体现中产阶级的共性、中庸和保守的价值观;
6.在影片风格上追求脱离现实的梦幻效应。
7►运动优缺点
强烈的戏剧性,梦幻般完美的叙事结构和制作流程使好莱坞享誉世界,同时,完美的背后,也使得好莱坞的电影叙事结构严重的脱离了现实。
                                                         新好莱坞(1967一1976年)
1►起因
60年代,美国社会处于一系列严酷的社会现实(谋杀丛起、越南战争、民权运动、经济衰退、政治危机等等),“好莱坞黑名单”更使美国电影界噤若寒蝉。经过冷战时期的压抑和电视的兴起,盛极一时的美国电影开始衰落。60年代中后期,好莱坞遭受着空前的财政危机,伴随着电影“作者论”的传入美国,其制作体系的结构也在发生急剧的变化。



2►发展时期
从1967年到1976年,好莱坞电影经历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民族电影兴起的影响;经历了法国新浪潮的冲击;经历了自身从50年代到60年代的商业影片制作的衰退与电视对电影制作的冲击,开始对近亲繁殖的类型电影从形式到主题进行反思。这样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反映在所谓的“青年电影”或“当代电影”中,这些影片涉及年青人、新的生活方式与老旧的冲突,它人们是为年轻人制作的,有时甚至连他们的制作者都是年轻人。所有这些影片都热衷于讨论社会政治问题,大多具有强烈的异议倾向。他们将就是论事的题材和纪录片手法、实验电影风格还常规虚构方式糅在一起,这就形成了“新好莱坞”的雏形。
3►结果
从70年代到80年代的过渡时期,新好莱坞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近10年的时间,美国每年生产200部左右的影片,电影与电视争夺观众的竞争已达到平衡。电影保持着10到12亿的观众,并且有了自己的越来越广阔的海外市场。据1993年的统计证实,美国电影国内票房收入达52亿,发行收入26亿。视听产品的贸易顺差仅次于飞机制造出口业,为美国第二大行业。在全年世界银幕上上座率最高的10O部影片中美国影片占88部。
4►意义
从经典时期到新时期,电影在好莱坞这块土地上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演变,无论是故事结构还是人物形象或是观念意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典好莱坞时期的一套手法在当代已不能满足观众的需要,而更善于适应社会时代需要的新好莱坞电影却悄然占据了观众的视线。
好莱坞电影通过自身的调整完成了向后工业时代的过渡,至今仍雄踞世界电影工业金字塔的顶端,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通过对好莱坞的全面考察,有助于我们对日常生活中电影的思考,有助于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电影的判断。对一般观众来说,可以作为娱乐方式看待好莱坞电影;对电影创作者来说,可以学习好莱坞式商业电影独特的艺术形式的规则;对于制片人来说,可以从好莱坞式的商业规则中,学习好莱坞的电影理念和运作方式;而对理论家来说,可以通过对好莱坞特性的认识反思的历史和问题。考察好莱坞的电影史对于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不可不说是有所裨益。
新好莱坞时期描写人物的典型手法是,影片中的主人公不再是善恶分明的类型化人物,而是具有更加复杂的内心世界。新好莱坞注重人物的立体化与心理化,增加了影片的层次与深度。新好莱坞电影的叙事特点,即在继承好莱坞善于讲故事传统的基础上,将影片的故事纳入到广阔的社会背景中,为影片融入真实性与社会性,使好莱坞电影较之以前更加具有社会意义与深度。
新好莱坞电影还受到欧洲电影的深刻影响。商业电影艺术化、艺术电影商业化成为这一时期电影发展的一个趋势,许多欧洲艺术电影的处理方法被用于好莱坞电影中。


5►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1.弗朗西斯科·科波拉
生于底特律,祖籍意大利,曾就读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影剧系,获电影硕士学位。从1963年起开始独立拍片,1970年他与诺思合写的《巴顿将军》剧本获美国奥斯卡最佳编剧奖;1972年他导演的《教父》获最佳影片奖,《教父》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使科波拉成为最受注目的年轻导演之一。1974年,科波拉的《对话》在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获金棕榈奖;同年,《教父2》在美国获得7项奥斯卡金像奖。70年代后半期是他事业的顶峰时期。八十年代他的事业惨败,这迫使他在1990年拍了《教父3》,这部片子挽救了他的事业。
2.乔治·卢卡斯
美国的电影导演、制片人和编剧,其最著名的是史诗式作品《星球大战》系列(导演)和《夺宝奇兵》系列(编剧)。他的作品《星球大战》在美国人的心目中拥有崇高的地位,曾经打破美国本土以及世界上多项票房纪录。2005年,卢卡斯获得美国电影学会颁发的AFI终身成就奖。
3.斯蒂文·斯皮尔伯格
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市,犹太人血统,美国著名电影导演、编剧和电影制作人。在四十年的电影生涯中,斯皮尔伯格曾触及多种主题与类型,有犹太人大屠杀、奴隶制度、战争与恐怖主义等题材。斯皮尔伯格曾两度荣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他有三部电影,《大白鲨》 (1975) 、《E.T.外星人》 (1982) 与《侏罗纪公园》,曾打破票房纪录,成为当时最卖座的电影。


4.马丁·斯科西斯
代表作:《出租车司机》(1976)
他是典型的从小看好莱坞电影长大的一代人,深受好莱坞电影文化熏陶,同时又是在好莱坞统治下的美国电影界生存,他可以娴熟的把经典好莱坞电影叙事手段运用到自己的作品里,讲出一个又一个经典的好莱坞的电影“好故事”,同时他把理念和思考蕴含于故事之中。首先有一个让观众满意的故事,然后观众再考虑去接受导演所要表达的思想,即由感性到理性,讲故事一直是他传达感情和思想和有力武器。斯科西斯的影片中还运用了许多大胆的新技法,大量的跳接,突如其来的定格,和许多大胆的特技,这是传统好莱坞没有的。但这些技法以观众认知为基础,具有巴赞所说的“逻辑性”,所以仍然保持了观众的幻觉。与欧洲许多导演不同,他的电影仍是观众视点,他在观众视点和导演视点中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
6►新好莱坞电影的美学特征
1.在影片主题与题材上
旧好莱坞电影由于受制片厂制度和政治的影响(美国当时有个《海斯法典》禁止拍摄接触社会的影片)因而在主题和题材上多为远离现实和政治的消遣娱乐内容,在创作上体现中产阶级的共性,中庸和保守的价值观,现实主义倾向的影片在这一时期所占的比重很极少。而新好莱坞电影却表现出对旧好莱坞电影的反叛,其电影对社会问题的尖锐暴露、批评和抗议,对现实生活直面的广度和力度都给人以极深的震撼。如阿瑟·佩恩于1967年拍摄的被称为新好莱坞诞生的标志性影片《邦尼和克莱德》,故事发生在30年代的美国乡村,是某种意义上的“警匪片”,但却体现出当代青年反抗的主题:直接反抗社会不公平和禁锢个性的暴力的正当性。
受越南战争的影响,新好莱坞产生了一批反思越战的优秀影片,这些影片通过战争的生死际遇拷问人性的本真,揭露越战带给美国人民的肉体和心灵的创伤,这些影片被称为“越战片”。
20世纪70年代,由于受“水门事件”等政治丑闻的影响,美国好莱坞还出现了政治电影,这些影片揭露司法制度,审判制度的黑暗,指责政府腐败,反映社会不公。而更多的影片则以青年人为对象,表现他们在物质生活高度富足的状态下心灵的空虚,价值的失落,以及对传统的彻底反叛。


2.在表现手法上
跳出经典好莱坞戏剧电影模式,大量借鉴了欧洲艺术电影的创作经验,在表现手法上突出电影的影像功能。与旧好莱坞比较起来,新好莱坞电影在美学特征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待:
①在情节结构上,新好莱坞电影打破追求戏剧性的单向叙事模式,时空转换更加灵活,不再追求故事情节的完整性而寻求开放的结尾。
②人物不再定型化,而是根据其性格自身的发展展现其自然本性。善与恶不再是划分人物好坏的径渭分明的标准。除此之外,新好莱坞电影在人物和情节的关系上,使人物不再隶属于情节而是从情节突出人物。
③新好莱坞电影更加重视包括镜头语言在内的电影技巧的开拓。新好莱坞电影不追求银幕上的真实而是运用各种电影技巧使其产生一定的间离效果,也因此,在新好莱坞电影中,各种角度和不同速度的镜头、定格、跳接等十分丰富。新的影像语言强化了视觉上的冲击力,使画面更具艺术效果,而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则从另一个方面为电影增加了哲理内涵,从而也使影片更具导演个人风格特征。
7►运动优缺点
新好莱坞的这些电影作者们试图在叙事策略上对经典好莱坞进行修正:首先,经典好莱坞的故事叙述者是隐而不见的,新好莱坞则承认叙述者的存在,并将影片从描述故事本身为主,牵引到描述如何讲故事为主;其二,经典好莱坞的文本是封闭的,这不公表现在剧作处理的古典戏剧法则,即冲突从发生、发展到解决而且还表现在那些动机明确的人物是密闭在银幕世界中的。新好莱坞的文本则是开放的,它打破了戏剧法则,常常不以冲突来连贯结构,结尾也不以解决矛盾为目的,呈现出开放式的多种思考;其三,经典好莱坞使观众并不意识到当他们看电影时是积极地参与了影片含义的构成,观众始终是被动的、不自觉的。新好莱坞则强调观众自我意识的积极参与,以“间离”效果时时提醒观众置身于影片文本之外,对多义的事件、态度暧昧的人物,复杂的结构进行评判,倡导观众摆脱消费者的身份,成为文本的制作者。

然而,这些“新好莱坞”的制作者们在对大众性的叙述方法和感知过程进行重构的同时, 依然仰赖经典好莱坞所提供的类型经验,只是此时的类型已从“经典”阶段走向了反思阶段。这种对经典好莱坞并不根本性的“颠覆”是以认可好莱坞机制与制片策略为大前提,对部分陈旧零件进行一次大更换。所以“新好莱坞”虽新,却依然是好莱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LZ敢整点更有创意的不?兄弟们等着围观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领先的自由行服务平台
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100,000,000 位旅行者
920,000 家国际酒店
21,000,000 条真实点评
382,000,000 次攻略下载
中国旅游行业第一部“玩法”
关于我们
关于君达户外
网络信息侵权通知指引
隐私政策
服务协议
联系我们
加入君达户外
旅行服务

君达官方微博

君达官方微信

关注我们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猪豆荚

GMT+8, 2025-4-6 10:29 , Processed in 0.10241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