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贾樟柯被禁的电影——《站台》 - 经典港台 - 猪豆荚 - Powered by Discuz!

回看贾樟柯被禁的电影——《站台》

发表于 2023-2-10 10:04:07 | [复制链接]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回看贾樟柯被禁的电影——《站台》


贾樟柯《站台》,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活标本。




这是20多年前,贾樟柯拍摄的有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故事。

改革开放前期,1979-1989,山西汾阳的一伙文艺青年,在时代大潮的推拥下,追寻梦想与爱情,苦苦求索,最终获取的却是一片残破,只落得时代列车呼啸而去,把自己抛在孤寂的站台。

“站台”是那个时代流行的一首歌——
长长的站台,漫长的等待

长长的列车,载着我短暂的爱

哦——孤独的站台

哦——寂寞的等待

我的心在等待永远在等待

……

喧嚣的站台,寂寞的等待

只有出发的爱没有我归来的爱

哦——孤独的站台

哦——寂寞的等待

我的心在等待永远在等待

……

贾樟柯说:“站台”是出发的地方,也是回来的地方,它与旅途有关,有一种疲倦而哀伤的生命感觉。”

影片就是把这首歌用镜头演了一遍。

2000年,《站台》获得第57节威尼斯电影节亚洲电影促进联盟奖;2001年,影片获得第30届蒙特利尔国际新电影、新媒体节最佳编剧奖。

贾樟柯总是擅长以卑微的视角,讲述卑微人物故事。故事不必费心思去编,他就生长在贾樟柯的周遭,像影片里那个崔明亮,扮演者王宏伟就是贾樟柯的同学,他那浑然天成的人物造型,或许就是贾樟柯眼里的自己。






崔明亮那一副猥琐的屌丝男形象,正是从前那个时代千万青年的化身,与那个时代的你我分毫不差。

记忆中,我们曾有一个意气风发的青春年代,可展开贾樟柯记录的相册,我们才醒悟:我们的意气风发原来只是一地鸡毛。

记忆会骗人,会春秋笔法,其实,我们在那个时代的屌丝模样,就在我们的相册里,打开自己的毕业证,毕业照,呈现的正是惨不忍睹,只是,合上相册,我们就陷入另外一番想象。

穷陋,正是时代真相。那个时代,我们的人均收入,不及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穷,没法不屌丝。无论我们怎么打扮自己:穿上喇叭裤,留起自以为飘逸,实看上去邋里邋遢的长发,我们都改变不了那一副糟样。

然而,贫穷并没有限定人们的想象,人们内心的自尊与热望丝毫不减。






正统社会描抹那个时代的《小字辈》、《瞧这一家子》等昂扬向上的影片,跟贾樟柯的《站台》比,那都是粉饰,都是“别人”的生活,《站台》才是为“我们”而作,它真实到令人尴尬。

这样的电影看上去就不积极,不“正能量”,很自然地,刚一降生就被“查封”,当它在国际上赢得一片赞许,国人,几乎无人能看到这部片子。

现在,看这部片子,也一点不晚。

只是你要舍弃俗艳的电影趣味,要取跟贾樟柯一样取卑微的视角。

这样,你才能以正确的姿势进入那个时代。

那是一个渴望的年代,人们经受了几十年的贫穷困苦和无休止的政治折腾,渴望过上安定、富足美满的日子,港台,开始成为国民的向往,践行幸福从烫头,穿喇叭裤,听邓丽君歌曲开始。

“男人不流氓,发育不正常。”哥几个吭哧瘪肚地穿上现改的喇叭裤,仿佛就跟上时代潮流了。

工人阶级看不惯,崔明亮他爹说:刚给你们点自由,就搞资产阶级那一套!那个年代,对变革不适的,从市井陋巷到庙堂之上,都大有人在。

那是一个拨乱反正的年代,是一个思想解放的黄金年代,为刘少奇平反,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被压抑几十年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难得的自由呼吸。对未来,举国上下空前向往。

那也是一个反复的时代,反精神污染,不分青红皂白的严打,社会经历一次次回潮。

“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老婆七八个,孩子一大堆。“文化叛逆,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后来,中国出了一个王朔,算是对叛逆文化的一个总结性交代。






“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生于六十年代的人,荣承这一荣耀和期盼,后来成为共和国最有家国情怀的一代。

山西汾阳,成为贾樟柯展开画卷的背景墙。县城里的港台范儿,总是被赋予一种现实的荒诞意味。

张军手提录音机,身着粉色布衫,晃着身子在汾阳破旧的街上闪现的情景,让人很穿越。

县文工团,可谓是一朵时代奇葩,却也是当时农村文化的先锋势力,只可惜,改革开放没几年,他们就不得不下海,走乡串村自寻生路。






“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挥别的是丑陋不堪的县城街道。然而,那丑陋里却包含了旧有的一切情感。






就像崔明亮,满怀着与尹瑞娟生离的怅恨,开始茫无目的的游走。








那时的长途电话,不能直拨,需要拜托电话局接转,记得88年在拉萨,需要等一两个小时,才能打通沈阳的长途。影片中,游走在外的崔明亮好容易接通汾阳的长途,听到尹瑞娟一声“喂?谁呀?”,却一声不吭挂断电话,感情就是像干涸的河床上那涓涓细流,走着走着就没了。

那是一个爱情渐渐变得大胆放肆的年代,却也是一个警察可以随时查房的年代,青年男女同居一室,通常,总会招致警察半夜查房,他们或者把门敲得震天响,或者径直破门,拿不出结婚证,会有天大麻烦。






电影里,“非法同寝”的情侣张军和钟萍被分开审问,各个击破,郑重得像办大案要案,非要审出问题才算。这种办案无关社会安全,却足以摧毁一对年轻男女的爱情,就像张军与钟萍,原本就不坚固的爱情,经过这一番“盘查”,也就散了。






尹瑞娟身着税务制服骑摩托在县城穿街过巷,崔明亮在奔赴他乡的大篷车上颠沛流离。在穷简鄙陋的乡村,年轻人的生命线交织又分开,命运的波流把他们挤到一起,又推散开。伴着那个年代的歌,《是否》一切都是命注定?像是,又不全是。

崔明亮、张军等人不断跟随年月改变发式和装着款式,在偏远的山西西部,追赶港台的时尚。或雅或俗的艺术,在贫瘠的乡村,在尘土飞扬的矿坑口,乡村艺人挂着“深圳电声乐团·霹雳柔姿”的羊头,在矿井的坑口,在村镇高耸的烟囱旁,卖力地叫卖着。

她们会在简陋的办公室就拉开架势,毫不做作,自然流畅。






但,常常,他们费尽力气也不能把自己卖出去。

窘迫困苦,一直伴随着这伙跟艺术有些血缘的男男女女。

美剧《老友记》的主题歌词,正是他们生命镜像的写照——

没人告诉你生活会是这样

你的工作是个玩笑,你一文不名,你的爱情如昙花一现

就像开车的时候总卡在二档

这一天、这一周、这一个月,甚至这一年你都很倒霉

没有人可以了解我,没有人可以看透我

……

作为外景地,汾阳,是一个朴实到泥土里的县城,贾樟柯在故乡回望的时候,是何等疏离恍惚?令人好奇。

那里的乡亲一定想象不到,那个成天在灰突突的汾阳街道上记录的贾樟柯,某一天,会成为影响世界的导演。

汾阳的旧城墙蛮有味道,既然2000年还在,该是保留下来了吧。






八十年代,原本是我们感觉最好的年代,透过贾樟柯的镜头,人们发现,那也是一个梦想最多,失落最多的年代。

跟这个世界,跟这个“大时代”,小人物一直会错了意,他们自以为抓住了时代,其实时代一直对他们很漠然,就像崔明亮之于尹瑞娟的爱情,钟萍之于张军的向往,最后要么是一片枉然,要么,即使得到了,也根本不是原本自己想要的模样。






影片末尾,崔明亮仰躺在沙发上,任凭生活的噪声像火车的嘶鸣,不再企盼,不再焦灼,不再向往,只做行尸走肉。

一直巴望着时代列车把自己捎上,但最终,崔明亮也只有在站台张望的份,我们呢?何尝不是?

贾樟柯的功力在于,一开始,你以为在看别人的笑话,后来发现,那被展览的人,越看越像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领先的自由行服务平台
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100,000,000 位旅行者
920,000 家国际酒店
21,000,000 条真实点评
382,000,000 次攻略下载
中国旅游行业第一部“玩法”
关于我们
关于君达户外
网络信息侵权通知指引
隐私政策
服务协议
联系我们
加入君达户外
旅行服务

君达官方微博

君达官方微信

关注我们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猪豆荚

GMT+8, 2025-4-9 16:04 , Processed in 0.11764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