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史考点 | 洪深、田汉、阳翰笙、桑弧的剧作贡献与创作特点 ... - 喜剧电影 - 猪豆荚 - Powered by Discuz!

影史考点 | 洪深、田汉、阳翰笙、桑弧的剧作贡献与创作特点 ...

发表于 2023-3-26 19:36:58 | [复制链接]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影史考点 | 洪深、田汉、阳翰笙、桑弧的剧作贡献与创作特点 ...


一、洪深(1894—1955)
中国现代话剧和电影的奠基人之一。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专攻戏剧。回国后在沪从事戏剧活动,30年代参加左翼戏剧活动。创作了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话剧剧本,并为中国话剧舞台艺术建立了正规的导演制度。1923年编导并主演了舞台剧《赵阎王》,同时导演《少奶奶的扇子》《回家以后》等舞台剧。20年代初进入电影业创作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较正规的电影剧本《申屠氏》,并导演了《冯大少爷》《四月里底的蔷薇处处开》《爱情与黄金》等30余部影片,建国后曾任政务院文化部对外文化事务联络局局长等职。他还著有大量理论批评著作,介绍西方话剧知识。理论著作有《电影戏剧表演术》《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等。



洪深

(一)贡献
作为中国接受过西方系统戏剧训练的第一人,洪深回国后开创了数个第一。
1.确立了“话剧”这个名字,最先建立起了话剧的专业导演职能和正规排演制度,
2.在中国最早写出完整的电影剧本,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的剧本。
3.1925年他正式加入明星公司担任编剧,最初的理想是做中国的易卜生,希图通过话剧改造社会,而电影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接受面,顺理成章地被视为一种实现“易卜生之梦”的有效工具。
4.与他最初尝试的话剧《赵阎王》的锋芒毕露相比,他最初导演电影的成绩平淡无奇。《冯大少爷》《早生贵子》《四月里的蔷薇处处开》等延续了郑正秋的《孤儿救祖记》的路子,还是在传统的道德训诫的框架里展开叙述,洪深的表现或许正体现了电影作为系统的文化工业对个人才华的约束力。
5.当然,在具体的艺术处理上,他仍然展现了自己的特色。从细小动作的运用和内心状态的刻画,到情节结构和人物个性的处理。洪深的编导技巧都得到了同时代影人的推崇。上世纪30年代初,洪深四十岁左右,创造力巅峰期。写出代表作《劫后桃花》。
(二)剧作特点
导演手法多样,且富于创造性,为中国的话剧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1.他重视戏剧的社会效果,并能对不同的剧本采用不同的创作方法。
2.他是个深谙表演艺术的导演,善于用多种方法启发诱导演员。
3.艺术手法上,长于内心状态和细小动作的刻画描写,注重情节结构和人物人性,注重人物形象塑造和性格处理。
4.他的剧本一般有完整的形式,具体规定了字幕、表情、景物、乃至镜头的性质和数目。这在当时比较少见。
5.擅长通过恋爱、婚姻来表现商业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对金钱和人性的压抑和腐蚀有深刻揭露。
(三)代表作品
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电影剧本问世于1925年,即电影在中国诞生后整整20年后。它是由洪深编写的历史题材剧《申屠氏》,发表于当年《东方杂志》。
剧本的故事脱胎于宋代烈女申屠氏的传说,共分成七大段、592个景。它基本上打破了舞台剧剧本的样式,而以镜头、景别为组合单位,还运用了“渐现”、“渐隐”、“化入”、“特写”等换景及镜头的专业术语;剧本后面并附有他写的电影名词术语解释。成为中国电影剧本样式的开创者,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也成为电影文学的一种新样式,可供拍摄影片,也可供发表与阅读。
二、田汉(1898—1968)
湖南长沙人,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投身戏剧事业,创办南国电影剧社。电影观的转变:银色之梦到“从银色之梦中醒转来”。一生创作电影剧本20余部,话剧、歌剧60余部,戏曲剧本24部,歌词和诗歌近2000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文化大革命中,被左的社会势力迫害致死。



田汉

(一)创作生涯
1.田汉早期的电影主张
1926创办了“南国电影社”,摄制《到民间去》《短笛余音》。
具有强烈的民粹主义倾向,号召到民间去寻找力量。影片《到民间去》是代表作。
霸电影看作造梦的机器,强调电影是一个宣泄苦闷的工具,佑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
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发起人之一,起组织左翼戏剧家联盟,左翼电影运动的主要干将,早年以话剧创作而出色,后来的电影剧本有着鲜明的反帝内容,但未拍成影片。
左翼时期编剧《三个摩登女性》《母性之光》。还编导了表现民族意识、抗战斗争的《民族生存》。在艺华公司期间,写有反帝抗日的《肉搏》《黄金时代》《凯歌》,为电通公司写了《风云儿女》等。
1949年后田汉任职文化部戏曲改进局、艺术局局长,创作了历史剧《关汉卿》《文成公主》,京剧《谢瑶环》等。
(二)剧作特点
1.早年以创作戏剧出名,带有明显现代主义色彩,20年代思想转变,转向革命现实主义。
2.题材多为知识分子及革命者的生存和斗争,主题多为反帝爱国,充满革命激情和浪漫主义色彩;作品大都选择直接的反帝反封建主题,特别是直接描写抗日和歌颂工人阶级的,拥有直面人生的勇气,敢于揭露社会黑暗,力图在时代和社会的尖锐冲突中直接展现主题,戏剧性因素强烈,富于波澜起伏;
3.创作即兴性较强,主要关注的是内容的合理性而不是结构的严谨;强化抒情性,更多的情绪和理想化色彩。
4.剧作结构多为散文式;
5.善于在剧中运用诗歌或歌词(插曲);
6.巧于运用生活细节,起结构情节,连接人物关系的作用。
(三)代表作品
最能代表田汉创作特点的影片是《三个摩登女性》,这也是最早一批左翼电影之一。影片通过青年演员张榆所接触的三个不同类型的知识妇女之间的对比,表达了知识分子只有投身到人民的火热的斗争中,才是唯一正确的生活道路的思想。张榆从徘徊于三种势力之间到初步觉醒,在现实斗争中逐渐走向进步。这一形象可以说是田汉思想转变的一种折射,是30年代代知识青年的典型代表。还创作了《母性之光》《民族生存》等一系列影片,《母性之光》是悲欢离合的家庭悲剧。
三、阳翰笙(1902—1993)
编剧、戏剧家、作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就读于上海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广州黄埔军校任职。创作电影剧本《铁板红泪录》《中国海的怒潮》《逃亡》《生死同心》等。抗战争期间创作有电影剧本《八百壮士》《塞上风云》等。抗战胜利后,在上海参与组织联华影艺社和昆仑影业公司。1948年与沈浮合作编写电影剧本《万家灯火》,后又创作《三毛流浪记》。建国后历任国务院总理办公厅副主任等职。剧作多取材尖锐的社会阶级斗争,重视内容描写的客观真实,寓革命思想于艺术形象。把戏剧性冲突转化为政治话语。



阳翰笙

(一)剧作特点
阳翰笙作品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其他左翼进步文艺创作,特别是电影创作最大的不同,在于他的早期革命经历、创作出发点和创作理念的独特性,是一种自觉地以革命艺术创作为己任,以创造符合现实斗争需要的、真实表现和反映现实社会和斗争实际的艺术形式为探索目标,同时实现自己用艺术表达理想的情感意愿的创作历程。
1.大多取材于尖锐的社会阶级矛盾和斗争,直接描写或明显地暗示了武装斗争,很少涉及家庭伦理等内容。(在创作的思想追求方面阳翰笙与田汉有某些共同之处,但在具体的艺术表现上,他又与田汉有着较大的不同。)
2.比较重视内容描写的客观真实性,力求寓革命的思想于艺术形象之中,较少通过人物直抒自己的革命主张的现象。注重在严谨的戏剧式结果的基础上,力求使情节合理、人物鲜明。在创作方法上更多地力图通过具有真实感的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的进展中间来表达主题。
3.他的创作虽然不如夏衍等人那样擅长艺术描写的细腻和生动,但由于其重视戏剧性因素在创作中的地位和把戏剧性冲突转化为一种政治话语,实际上后来的许多中国电影都表现出与这种风格比较接近的地方。
如果说阳翰笙的戏剧电影剧作在社会意识和文化表达上带有一种革命理性和战斗感性体验相融合的话,那么在艺术表现上则体现了一种民族传统艺术方法包容这种革命叙事的独特手法。
(二)代表作品
抗战争期间创作有电影剧本《八百壮士》《塞上风云》等。抗战胜利后,在上海参与组织联华影艺社和昆仑影业公司。1948年与沈浮合作编写电影剧本《万家灯火》,后又创作《三毛流浪记》。
四、桑弧(1916—2004)
浙江宁波人。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新闻系,40年代从影,最初从事剧本创作,后改做导演。编写的剧本有《灵与肉》《假凤虚凰》等,导演作品有《不了情》(1946)、《太太万岁》(1947)、《哀乐中年》(1949)等著名作品。解放后,桑弧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先后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以及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故事片《魔术师的奇遇》。他拍摄的其他影片还有戏曲片《天仙配》以及喜剧片《她俩和他俩》《邮缘》及根据茅盾文学名著改编的影片《子夜》等。



桑弧

(一)创作特色
1.桑弧一直对市井小民的琐屑生活保持着兴趣,他关注的是“不彻底的人生”,这使得他的电影有一种独特的品质,不同于左翼的慷慨激昂,也不同于一些商业片的一味媚俗。
2.桑弧置身在时势的漩涡之外,却俯首于情感分合、家庭摩擦、亲友关系的世俗纠纷之上,以揶揄的态度对之进行喜剧式的讥讽。
3.他的作品浅显而生动,虽缺乏大历史的深度但有着人生的质感,尽管只是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却也力透纸背地表达了活着的幸与不幸。
4.柯灵先生将桑弧的早期作品归纳为“浮世的悲哀”(注),说他是从平凡中捕捉隽永,在屑碎中摄取深长。
5.剧情片《不了情》《太太万岁》《哀乐中年》《假凤虚凰》(编剧)更得研究者的青睐,它们的意义被定为对中国城市电影和市民观赏趣味的开拓。与同时代的蔡楚生和孙瑜相比,桑弧似乎缺少激烈,也不够浪漫,但他独享一份实在,他在近乎于“自然主义”的生活图景中刻画了一个特定阶级的无奈和仓惶,而这种无奈和仓惶对于洞穿一个社会的黑暗和腐朽丝毫不乏锋芒和力度。
桑弧的个人履历和他的上海市民电影取向十分吻合:他生于上海长于上海,因此自然而然地影像上海;他来自中产家庭自己又成为这个阶级的一员,因此得心应手地塑造他们的银幕形象;他受惠于传统戏剧和好莱坞电影,因此擅长中国式的家庭情节剧。在艺术创作中桑弧忠实地传达了自己的世界感受和情感体验,成为个人所属阶级的表现者和批判者。
(二)代表作品
编写的剧本有《灵与肉》《假凤虚凰》等,导演作品有《不了情》(1946)、《太太万岁》(1947)、《哀乐中年》(1949)等著名作品。解放后,桑弧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先后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以及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故事片《魔术师的奇遇》。



电影《祝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领先的自由行服务平台
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100,000,000 位旅行者
920,000 家国际酒店
21,000,000 条真实点评
382,000,000 次攻略下载
中国旅游行业第一部“玩法”
关于我们
关于君达户外
网络信息侵权通知指引
隐私政策
服务协议
联系我们
加入君达户外
旅行服务

君达官方微博

君达官方微信

关注我们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猪豆荚

GMT+8, 2025-4-9 15:56 , Processed in 0.08986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