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考研|广播电视&戏剧影视知识点冲刺7 - 喜剧电影 - 猪豆荚 - Powered by Discuz!

23考研|广播电视&戏剧影视知识点冲刺7

发表于 前天 15:01 | [复制链接]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3考研|广播电视&戏剧影视知识点冲刺7


左岸派电影的艺术特征

“左岸派”是20世纪50-60年代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一个组成部分。因其成员居住在巴黎塞纳河左岸而得名。由阿兰·雷乃、阿涅斯·瓦尔达、克里斯·马克、阿兰·罗布·格里耶、玛格丽特·杜拉斯等组成。“左岸派”具有以下艺术特征:
首先,以文学的方式创作电影。“左岸派”的主要编导大都来自文学界,或深受文学影响,在他们编剧或执导的影片中,对话和内心独白构成了影片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力图创造一种全新的电影语言,在电影影像与文字叙述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其次,“记忆与遗忘”是最经典的叙事主题。“左岸派”电影十分关注人的精神状态和精神活动,影片常表现回忆、杜撰、想象以及记忆、遗忘、潜意识等复杂的内心活动。
再次,左岸派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念,将逻辑的、线性的时间改变为错综复杂交替的“心理时间”,空间也由具体的物理空间或叙事空间改变为“心理空间”,在时空转换方面获得了极大的自由。
最后,左岸派摄影十分讲究画面构图和用光效果,特别是摄影机的运动,常常是面对一个静止的人或物体,缓缓向前推进,人和物体及其细节在画面上不断被放大,层层剥离事物表象,现出隐藏的内里。在这里,摄影机深入了人的内心。
“左岸派”代表人物及作品有:阿兰·雷乃《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玛格丽特·杜拉斯《印度之歌》;亨利·科尔皮《长别离》;阿兰·罗布·格里耶《穿越欧洲的特快列车》等等。
总之,作为现代主义电影流派,“左岸派”受到了20世纪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吸收了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生命直觉主义等思想资源,具有反叛意识,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特色,将电影聚焦于人的内心世界,拓展了电影的时空表现,对世界电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意义。



阿兰·雷乃《广岛之恋》,1959



阿兰·雷乃《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



亨利·科尔皮《长别离》,1961

<h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这么强,支持楼主,佩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领先的自由行服务平台
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100,000,000 位旅行者
920,000 家国际酒店
21,000,000 条真实点评
382,000,000 次攻略下载
中国旅游行业第一部“玩法”
关于我们
关于君达户外
网络信息侵权通知指引
隐私政策
服务协议
联系我们
加入君达户外
旅行服务

君达官方微博

君达官方微信

关注我们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猪豆荚

GMT+8, 2025-4-7 05:33 , Processed in 0.08254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