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考研|广播电视&戏剧影视 知识点冲刺8 - 喜剧电影 - 猪豆荚 - Powered by Discuz!

23考研|广播电视&戏剧影视 知识点冲刺8

发表于 3 天前 | [复制链接]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3考研|广播电视&戏剧影视 知识点冲刺8


美国“直接电影”和法国“真实电影”

20世纪60年代之后,伴随纪实美学的拓展和完善,以及电视技术的发展及普及,传统纪录片的创作观念发生了改变,两个风格类似而又取向迥异的纪录片流派成长起来:美国人罗伯特·德鲁发展出直接电影流派;法国人让·鲁什创立了真实电影流派。这两大流派仅在技术上有着共同的根源,均提供视听同步的内容,但价值取向和实践结果却大相径庭。
直接电影:①采用旁观视角,拍摄者完全不介入事件、不干预被摄者的行为仅仅在一旁静观并记录事件发展。②抛弃了过去画面配解说词的表达方式,声音均来自于事件本体,从而向完整记录事实的目标更迈进一步。③摄制者保持沉默,不做任何访问和解说,把看到听到的事实全都交代给观众,让观众自行做出判断。代表作品主要有德鲁的《初选》和梅索兄弟的《推销员》。



罗伯特·德鲁《初选》剧照

真实电影:①介于剧情电影和纪录电影之间,兼具虚构与非虚构的特征。②真实电影强调拍摄者的在场,拍摄者直接参与事件进程,并试图促成非常事件的发生。③真实电影强调内部发掘和对被观察者思维的“唤醒”,积极探索人的心灵,通过采访与发问达到使被拍摄者将自己感受“说”出来的目的,为观众提供一种超越客观真实的“在场体验”。这种“在场”美学使得叙事者主体和事实混杂在一起,变得难以同虚构区分。代表作品让·鲁什的《夏日记事》。



让·鲁什的《夏日记事》剧照

从根本上讲,这两大流派之间的分歧在于对“纪录”和“虚构”的看法上。直接电影认为纪录片应该纯粹、被动地捕捉和记录现实,反对使用虚构手法。而真实电影则更强调主观能动性,认为纪录片不应仅停留在对现实的记录之上,而应主动挖掘真实,问答案,不排斥虚构手段的应用。
影响:20世纪70、80年代的纪录片,甚至后世的纪录片综合性地继承了两大流派思想,客观视角成了西方纪录片的主流记录风格,而采访和交谈也成为一种极为常用的推进“剧情”的手段。20世纪70年代,电视逐渐成为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纪录片作品出现了爆发式增长,“在场”美学也得到了批判性继承和发展,一种以同期采访、现场解说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访谈式”纪录片开始出现并逐步演变成当代电视纪录片的标准样式。这种样式增强了纪录片的在场感、真实性和纪实性,是对纪实美学原则的丰富和完善。到了20世纪80年代,纪录片的风格模式进一步发展“自省式”纪录片出现。“自省式”纪录片把评述和采访、导演画外音与画面上的入字幕混杂在一起,使作品对现实不再总是限于再现,而是向现实敞开的明亮窗户。这种纪录片可视性强、信息量大,实现了主体和客体的良性互,在“真实”与“意义”的平衡中是实现了“现实的表达”,逐渐发展成现代纪录片的主流模式。
<h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在这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领先的自由行服务平台
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100,000,000 位旅行者
920,000 家国际酒店
21,000,000 条真实点评
382,000,000 次攻略下载
中国旅游行业第一部“玩法”
关于我们
关于君达户外
网络信息侵权通知指引
隐私政策
服务协议
联系我们
加入君达户外
旅行服务

君达官方微博

君达官方微信

关注我们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猪豆荚

GMT+8, 2025-4-7 04:31 , Processed in 0.08672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