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兰·艾默里奇执导的科幻灾难大片《月球陨落》宣布在内地定档3月25日上映,该片讲述了月球突然偏离运行轨道,即将撞上地球,而人类为了避免浩劫,决定派遣一支小队前往太空,试图探究月球失控的原因故事。这也是“灾难片之王”罗兰·艾默里奇在《2012》之后,再度回归灾难片拍摄。
回顾中外电影发展,从好莱坞的灾难代表《龙卷风》《完美风暴》《2021》,到国产同类型电影的探索《唐山大地震》《流浪地球》等,灾难片始终占据着大银幕上重要的位置,不断为观众带来激动人心的观影体验。
本期文章,华谊兄弟研究院(ID:HBresearch)将简单回顾灾难片起源和百年发展,浅析其在不同时代所蕴含的思考和价值。
灾难电影的定义 灾难片(英文:Disaster film)是关于各种灾难的电影类型,不论是紧急的或者是即将面临的灾难,此类电影常以空难、船难、天然灾害或陨石撞击为母题,至近代的外星人入侵或怪物突变、病毒爆发的电影,由于全球暖化,关于气候变迁的议题也加入灾难类型行列中。典型的灾难电影的故事常常呈现多条支线,而内容主要着重在角色因信称义、企图勇于去扭转情势,逃脱或者是对抗灾难主体和灾难所遗留的后续发展。
灾难片有一些共同点,自然灾难的出现不是简单地作为故事背景出现在情节当中,它们的出现,往往是作为剧作主体以主要角色的身份出现的。有时候灾难甚至可以是拟人化的,它在片中扮演着主要冲突,阻碍片中人物的行动,进而推动情节发展,是人类对抗的对象。
诞生早期——追求接近现实 电影人很早就将自然灾难纳入题材范围,但早期的灾难电影没有认识到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作用,而是单纯地表现灾难。早在无声电影的时代,就出现了以灾难为表现对象的电影,如1902年英国影片《火大》和1903年美国影片《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生活》。
随着电影拍摄技术的不断进步,从无声的默片转变为有声世界,单调的黑白视界被斑欄的色彩世界取代,电影越求越接近于现实。到了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哥斯拉》 等表现生物灾难的电影,灾难题材的电影渐渐形成了好莱坞电影中一个重要的类型。

灾难类型电影开始成功赢得大量亮眼票房收入,始于1970年代。1970年上映的《国际机场》是一个里程碑,紧接着1972年的《海神号》、1974年的《大地震》和《火烧摩天楼》尾随这股灾难潮流获得成功的票房,打下稳固基础。
90年代——数字技术带来的视觉奇观 在数字技术发展成熟之前,也就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的灾难片,受到技术原因的制约,始终没有形成大的创作热潮和潮流,也没有达到严格意义上灾难片的要求。而在九十年代之后,灾难片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成为了电影银幕上不可撼动的一部分。灾难片可以说是数字影像技术的最大受益者,在现阶段的条件下,灾难片是能够最真实再现灾难的艺术,让观众最惊心动魄的一门艺术。
1996年,《龙卷风》登上了大银幕,掀起电影票房的狂潮。对于像《龙卷风》这样一部故事情节毫不复杂的影片来讲,票房成绩远远超过了所有人的预期。《龙卷风》之所以如此成功,其关键还是在于电脑特技恰到好处的制作了种种奇观效果。自此之后,《龙卷风》的成功让好莱坞的制作人尝到了甜头,接二连三推出了一系列让观众大饱眼福的灾难片,使灾难片在故事走向、情节结构、任务安排等各个方面日益完善,到《完美风暴》出现以后,灾难片可以说已经炉火纯青,发展成一个成熟的独立片种。

飓风、火山爆发、地震、海啸……在九十年代之前,这些还是仅限于发生在现实中的灾难,人们根本不敢想象它们可以被正面摄入镜头,甚至成为电影表现的主角。不论是《龙卷风》,还是标志着灾难片日渐成熟的《完美风暴》,刨除灾难元素,这些故事的构造其实并不复杂,从剧作方面讲也并非好莱坞的登峰造极之作,然而它们一经上映便可以声名大振,在观众的脑海里留下非常深的印象,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影片对于灾难的正面表现所带来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21世纪——映射对现实的反思 进入二十一世纪,伴随着技术的日臻成熟,横亘在灾难片面前的技术难题己成为历史,人们已经掌握了用电影刻画一场场毁灭性灾难的技术手段,并将这一技术运用得得心应手,充分为影片服务,灾难片在制作上可以说已经登峰造极。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灾难片的题材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飓风、火山、地震等传统灾难片中最常见的自然灾害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更为刺激、惊险的灾难题材,诸如末日病毒题材《生化危机》系列接连被搬上银幕,刺激着观众的眼球和神经,灾难片的拍摄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2004年,罗兰·艾默里奇执导的大制作灾难电影《后天》上映,描述着人类活动造成温室效应使冰河世纪提前降临的灭顶之灾。灾难电影不再局限于特效的表达,而是把全体人类的生活方式作为批判的对象,用末日来临的图像向受众展示我们日常生活方式造成的无可挽回的大灾难。
2009年,罗兰·艾默里奇执导的另一部灾难巨制《2012》上映,在中国市场收获4.7亿元票房,甚至在3年后,《2012》的3D转制重映版也获得了“佳作续集”般的待遇,排片量居同期电影第一位。电影《2012》更是带来了一股强大的末日效应,让大家更加热衷于谈论玛雅传闻中的“世界末日”。影片中,火山、洪水、海啸……几乎所有的灾难形式一时之间集体向观众袭来,坐在影院中看到熟悉的城市在银幕上毁灭,观众们自然会感到一种不可思议的震撼。
结语 一百多年来,电影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进步,灾难片的发展历程记录了每一个时代的印记,继续为我们讲述着精彩的故事。尤其伴随的科技的发展,灾难片作为数字化技术的最大受益者,在形态上日渐成熟,成为一个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片种。
灾难片在世界电影市场大行其道,向观众展示了一种全新的电影形态,惊心动魄地表现灾难,使我们一次又一次酣畅淋漓地享受着这种视觉盛宴。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灾难片将继续是电影银幕上的一股热潮,继续散发其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资料:
①李洁.灾难电影研究:生态内蕴的劝服诉求
②宋云.灾难片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