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式暴力美学——《流浪地球》硬核剖析——不要温和 ... - 灾难电影 - 猪豆荚 - Powered by Discuz!

愚公移山式暴力美学——《流浪地球》硬核剖析——不要温和 ...

发表于 2023-2-12 19:57:04 | [复制链接]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愚公移山式暴力美学——《流浪地球》硬核剖析——不要温和 ...


一、2019年的曾经与四年后的未来
“起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
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
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当我们再次坐进春节档的电影院,这段熟悉的旁白瞬间将人拉回那个被称为中国科幻元年的冬天。
那年,最盛大的烟花,是一场来自木星碰撞地球点燃的宇宙大爆炸。
观众们也首次在大荧幕上看到,那些曾经熟悉的央视大楼和东方明珠等地标建筑,在零下89°的末日幻境中,变成废墟中的文明遗迹。




公元2025年,太阳急速衰老膨胀,导致地球气候骤变,地表沦为死城。
面对绝境,各国加强对灾难的应对措施,并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寻找文明新家园。
人类的勇气与希望,此刻已然成为这场末日剧变下弥足珍贵的东西。
冰川雪原上,高级驾驶员韩子昂的重卡从地表延伸到空间站的长镜头中呼啸而过,除了行星发动机的燃料,车上也承载着那些即将为文明与信仰冲锋陷阵的平凡英雄。
此时,广播里又传来了熟悉的北京第三区交通委提示“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这些经典画面构成了一个好莱坞式电影永远也理解不了的东方故事——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为了让人类文明去半人马座重新生长,联合政府选择在数小时内凝聚全人类八十年来所有的核武能量爆破月球,从而推动地球踏上长达2500年绵延100代人的流浪之旅。
中式浪漫,或死或伤,从无妥协。
温柔只是偶然表象,这种带着悲怆的暴力才是常态——
“我相信,人类的勇气与坚毅,可以跨越历史,永铸于星空之下”
为了延续文明,便要逃离太阳、带走地球、炸掉月球—— 手段如此暴力,目的如此温柔。
这符合中式浪漫的终极追求。
正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以及这个时代的科幻小说——
《流浪地球》。
二、原著解读:人类——逃逸时代的宇宙孤儿
此刻,让我们把镜头转向现实。
假如,现在突然有一批科学家宣布说:预测到太阳会在四百年后爆炸;
并要求人类立刻成立联合政府,停止所有工业和社会发展;
用所有资源人力财力不惜一切代价建造行星发动机,并且开走地球的代价是一半人会死,另一半人和后代要在地下生存一千年。
那么,你会选择毫不犹豫的支持这一计划吗?
四百年是个什么概念,四百年前的美国还没建立,中国还正处于明朝中后期,欧洲此刻刚好一脚踏进三十年战争的泥潭;
对于任何一个文明而言,这已经是一段极其漫长的时光了。
也足以让一个最优越的政府,彻底衰老朽烂。
当民众像基石一般,整整奉献了四百年后,一个质疑却一石激起千层浪,无数叛军揭竿而起,失去公信力的联合政府被视作独裁恶魔处死。
最终,太阳氦闪爆发,瞬间吞没了整个太阳系的空间。
联合政府这些精英们的傲慢和对民众的漠视成为悲剧的源泉,而杀死神使的“暴民们”却背上了原罪,如同耶稣被犹大送十字架,只能世世代代将精英的圣名长颂人间作为赎罪。
这是2000年发表在《科幻世界》杂志的短篇小说《流浪地球》的原著内容。
原文其实非常短小精悍,在微信读书上看仅有59页,几乎不到一个小时就能看完。
和电影中宏大的人民史观不同的是,在书中的世界,面对灾难时,人性的幽暗越显深邃。
当人类驱使着地球逃向了宇宙的深处,逃亡过程中,一部分人发现太阳还没有爆炸。
可是,这不应该啊。
之前是因为复杂的气候变化会导致太阳氦闪,也就是爆炸,太阳爆炸了,会波及地球。
所以人类才集体大逃亡。
那么,现在到了应该的时间点,太阳为何依旧如常?
人群中开始出现骚动,整整400多年的压抑爆发了。
演变到后来,民众的起义发展成为一伙武装叛军,对曾经决策离开太阳的政府,抵制反对并展开进攻。
联合政府成了人人得而诛之的恶魔,流浪地球计划就是他们统治人类的工具,四百年的同心协力仿佛是一个笑话,四十亿民众群情激愤,要将这些地球的罪人剥皮抽筋,食肉寝皮。
他们的心中歌颂着太阳,认为无所不能的太阳将会永远存在;
是我们自己,这些愚蠢的人类,离开了母亲的怀抱。
因为这种不同的所谓“信念”,很多的家庭,被拆散了。
丈夫留在政府工作,妻子却去了叛军阵营。
每个人都被迫着在人性中割裂和煎熬。
很顺利地,失去公信力的政府人员被拿掉了密封服上的核电池,在大海上活活冻死。
另一方的叛军,手拉着手高唱着“我的太阳…我的母亲,我的上帝啊!”
此刻,太阳氦闪爆炸。
“50亿年的壮丽生涯已成为飘逝的梦幻,太阳死了。”
联合政府为了流浪地球,付出了几十亿人的死亡,来证明氦闪是对的——他们终于成功了,他们也早已消亡了。
无知的“暴民”在英雄们的庇护下活了下来,却亲手屠戮了保护自己的英雄,让他们在冰雪中被冻成永恒的丰碑。
叛军傻了。
或许,后来的人们,会一边歌颂墓碑们的伟大,一边将叛军领袖送上断头台,然后为争夺谁才是墓碑们的正统继承人而撕咬不休。
不过,这一切都不重要了。
英雄死了,但是他们坚持的真理仍然活着;
流浪地球是为了人类的火种,在这条历时两千五百年,一百代人寒冷、孤独、要拼尽全力对抗危机的不归路上,虽然有些人死了,但人类的基因留了下来
果然,要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性,这确实是一种奢望。
这是原著的真正结尾。
也是作者抛给读者的一个冷峻的问号。
“故事我讲给你们了,怎么思考人性,那就随你们便吧。”
三、小说之上,情理之中——电影的明线与暗线
由此看来,《流浪地球》的原作其实是一部世界观并不复杂的作品,作者刘慈欣串联起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等五个被涵盖在地球流浪计划的年代线,并由此发散出数个概念与场景。
也让持续2500年,100代人逃离太阳系躲避氦闪的漂泊之旅成为小说最宏大的设定。
而在电影中,整体世界观则从1977~2078这段人类逃离太阳的100年时间入手,通过2044年太空电梯袭击事件、2058年月球危机、2075年木星危机以及2078太阳氦闪危机这几个时间节点将《流浪地球2》划分为明线和暗线两个故事:
其中,明线故事可以概括为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星的愚公移星前传。
为什么我们在看到电影的同时会对这种文化精神内核感到无比熟悉?
因为无论是原著还是电影,本质上都是在讲述一个《愚公移山》的故事。
我们的寓言不在圣经上而在史书里。
在1945年那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前夜,教员曾引用了这个故事,诠释了呼应时代的三个道理:
新中国要搬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两座大山,是一个需要世世代代坚持的事业。
然而围绕着新中国的命运,有“智叟” 和 “愚公” 两条路线的斗争。
在《流浪地球二》中,这一点似乎被暗示的尤为明显——李雪健老师饰演的那位“ 周”姓的领导人,始终把憔悴消瘦的身体挺得笔直,梳着背头、穿着中山装,在新纪元的 “万隆会议 ”里推动了一个个促进人类团结的大议题,许多令观众颇为熟悉的身影在此刻重合,他们说:人类把最精密的保密系统,都用在了彼此毁灭之上。
而在战斗的一线,无论是刘培强,刘启,还是那些肉身引爆核弹的50岁以上的普通士兵,之所以能慷慨赴死,是因为他们知道牺牲会换来地球永存。
“愚公”们 的道路获得胜利,必然要感动“上帝”,这个“上帝” 就是人民。
人类会记住他们,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刘慈欣敏锐地捕获了这个思想基因,他把寓言中 “山不加高,而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这个哲学命题科幻化,太行王屋二山变成了即将氦闪的太阳,而 “移山” 变成了用一万座行星发动机驱使着小破球、需要持续一百代人、长达四光年的星际长征。
就在影片上映的第二天,《纽约时报》亟不可待地给出这样的评价——
“这是一部极其垃圾的电影,存在非常明显的国家精神潜台词”。
然而真正的烂片,在海外激不起任何的水花的,这恰恰说明:他们急了。
影评可以骗人,但海外票房不会。
1月29日,登陆美国仅一周的《流浪地球2》就已经拿下超过300万美元的票房,成为目前北美票房前十的电影。
也许有人生来就见证这样的秩序,便觉得从来都是如此;但我们就是要狠狠地讲述自己民族的宏大叙事、讲我们更广阔的未来;
不过电影的格局还要更广大深邃。
地球是全世界一起救的:有中国人,也有俄罗斯人,也有美国人英国人日本人……
鲜明的人物特征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俄式美学:苦痛、强硬、集体荣誉、牺牲 亦师亦友。
集中体现在洛夫和马卡洛夫身上。
电影则从一根史前一万五千年愈合的股骨切入,周喆直在联合政府演讲中掷地有声——从人类有岩画记载群体狩猎的时刻起,我们就在各自的岗位上通过团结协作与自然作斗争,改变族群的命运。宇宙很大,我们很渺小
究竟是给岁月与文明,还是给文明与岁月?
在这座记载着人类历史的巴别塔上,还有很多世界各地的不知道的地名、以及各种宗教、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
所有人,在共同塑造一种“为九州万民写史立记”的雄心。
而电影的暗线则更加赛博朋克:一个基于意识上载和机械飞升的时空拯救故事。
还记得电影开头的印度科学家说:
“身体会老,会死,但数字的你可以永远活着。
脑后插管,灵魂永生。
既然现实的世界不是乌托邦,我们就带着人类逃离现实,在虚拟的世界里永生。
但人类数字化的命运就是科技停滞,变成虚拟生命圈养的保护动物。
而“流浪地球”则是长达2500年的漫长之旅,见到天日成为奢望。
这个问题是数字生命派与流浪地球派的核心分歧,也是电影中最为重要的斗争所在。
2044年,为了让数字生命延续文明,量子计算机 550W 生成名为MOSS的人工智能,并开始通过四维时空观察和干预人类历史,在它的策划下,数字生命派欲破坏移山计划,操控各地量子计算机对太空电梯发动袭击。
当图恒宇失去了女儿,要用数字生命为女儿的意识延续一生时。
MOSS内有了父与女。
也是所谓人类文明的核心——繁衍与传承。
图丫丫向上索取,图恒宇向下付出,引入的核心变量就是兼容,月球坠落危机被解决。
电影中有个镜头,马兆电脑前有个贴纸,写着“元指令:延续人类文明”
也许,在数字生命看来,人类的意识与记忆传承是不是要比血脉传承重要的多?
也正因此,在球2里,张鹏在引爆核弹前的最后一刻,仍然挂念着如何让徒弟活下去……
刘培强承认他报名领航员的原因是为了让家人活下去;
他们看上去路径不同,本质却是相同的。
都在为自己所牵挂的下一代寻找生存机会。
这些刻画完成之后,你会发现所谓的东方和西方、个体与集体之争并不重要,流浪地球的价值观一定是普世的:
就像马兆牺牲前对图恒宇说的那句
“没有人类的文明毫无意义”。
四、中国科幻小说往事:序曲奏响,道阻且长
这正如硬科幻小说中作家一以贯之的精神理念——用物理法则的残酷洞悉世界,而最后,再用人性之光,照亮未来与希望。
但此时只有一个小说系列支撑起来的中国科幻,却显得十分羸弱。
自刘慈欣2015年《三体》获得雨果奖到电影《流浪地球》的热映,中国科幻像是一潭死水被激起千层浪花,也许在未来十年,会有更多下海科幻老作家重操旧业,其他领域的作家开始写科幻题材,新科幻作家不断涌入,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的投资进入高潮,中国科幻将迎来黄昏后的朝阳。
对于发展到现在的中国科幻网文来说,
当读者们再次抬头面向天空时,看到的不止是霓虹和云彩,还有浩瀚宇宙中的星辰大海。
未来的银河奖,会有更多优秀的网文作品被发现和认可
因此,如果读者看完《流浪地球》之后,对硬科幻感兴趣,不妨由浅入深,看看那些设定一样天马行空的科幻小说。
冷战的时代波谲云诡,人们在末日和毁灭的恐惧之中沉迷于赛博朋克世界的乌托邦。
这是黄金时代的余晖,是人类的落日,当人类的黄金时代结束,文艺就缺少了昂扬进取的精神,而是陷入无病呻吟的后现代反思,而以《流浪地球》为代表的的科幻小说却能助推我们跨过这个镀金的时代,最终重新连接历史、当下与未来。
这不再仅是中国科幻的里程碑,也将成为人类下一个世代蓬勃气息的前夜序曲。
当镜头在浩渺的宇宙与庞然的空间站之间穿梭,地球在寰宇之间渺小如尘埃
仰望着山脉一般的行星发动机,人,又该是多么不值一提的存在;
但正是这些渺小的尘埃,汇聚成足以撼动群星的力量,带着文明的薪火,向着未知与希望开始流浪。
而全片视效的高峰,就是最后的“流浪地球”。


当伴随着我们几十万年的月球已经变成了碎片,那些围绕在它身边的淡蓝色光环,是集合了人类所有的智慧、资源、力量、意志才建成的星球发动机的火焰。
虽然无比细小,也随时可能熄灭;
但却在在最后关头竭尽全力推动地球,逃脱了月球的残骸。
渺小却又伟大。
这就是人类。
一个故事的结束也预示着新征程的起点,地球往事的结尾,是银河远征。
尽管此刻的人类不知道4.2光年外的新太阳会带来怎样的家园,但从今天开始,勇气与坚毅,将永刻于星空之下。
这一绝望与希望并存,持续两千五百年的漫长宇宙之旅,将会成为永恒的丰碑。
这,是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流浪地球计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领先的自由行服务平台
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100,000,000 位旅行者
920,000 家国际酒店
21,000,000 条真实点评
382,000,000 次攻略下载
中国旅游行业第一部“玩法”
关于我们
关于君达户外
网络信息侵权通知指引
隐私政策
服务协议
联系我们
加入君达户外
旅行服务

君达官方微博

君达官方微信

关注我们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猪豆荚

GMT+8, 2025-4-10 03:02 , Processed in 0.10784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