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未来戏剧(电影)是什么样的?—郭洁 - 喜剧电影 - 猪豆荚 - Powered by Discuz!

我希望未来戏剧(电影)是什么样的?—郭洁

发表于 2025-3-10 16:24:09 | [复制链接]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希望未来戏剧(电影)是什么样的?—郭洁


未来戏剧说
(1)中国化戏剧
中国的文化积累,独特的审美规律,还有当代人民的变化,都在迫切呼吁中国化的戏剧。
我觉得戏剧中生命的感动有两种,一种是西方式的,直接的,热烈的,罗密欧和朱丽叶式的牺牲壮烈;另一种是中国人负重前行,生活多苦都有一股永不放弃的韧劲儿,生命的涌动也是一样的热烈且更加深沉,不必要以自我感动和壮丽的死亡来冲击震撼,中国人的美是内含的,蕴藉的。
所有的革新都是平衡的打破,对成规的冲击。中国化新戏剧的形成,一开始必然是在探索中,是小众的,在实验的。但按目前现状来看,获得发行不如“伟光正”等主旋律影片容易,希望国家不要卡那么死,艺术需要百花齐放,若单纯以主旋律为标准,那这个风向标杆的树立,必然会使创作生态走向狭隘、政治化,不利于艺术的发展。艺术是要发展的,审美也是要进步的,哪怕说像外外百老汇那样,给小众影片一个生存之基,并由这些小众影片去各大电影节获奖,然后再推及大众影片。况且一种艺术形式发展愈完备时,自然运用地更灵活,主旋律题材也就能游刃有余地驾驭,不妨先让树长大,它自然会开花。
(2)平淡深沉的悲剧
平淡和悲剧看似是两个水火不容的词,我却觉得没有人比中国人更适合这种戏剧,像(1)所说的这就是中国人生命的感动。
①平淡自有万钧之力:受美国商业大片时代的“洗礼”,当今很多作品集中于强节奏,重冲击,炫技,但底子却乏善可陈,本末倒置。我认为艺术不必去寻找什么远离生活的波云诡谲,淡淡地表现出幽微,秘于心底的感觉,比重磅音效,光怪陆离更美,更能打动人,因为那是关于人类共通的生命体验,是深沉的,是永恒的。力是短暂的,漂亮是肤浅的,美是深沉的。我们要做的不是流于一时,精美绝伦,却看一遍就不想再看的剧,而是要做经典的,经久不衰的作品。
平淡是时间的艺术,熬过时间才能看见生命的厚度,不是矫揉造作的呼嚎,不是顾影自怜的肤浅。一个建构起自我主体意识的人,亦不必依靠外在的风暴冲击。我想纪录片的魅力就在于平淡而有力量,静水流深吧。路途的精彩不在远,而在深,如果没有心,走到哪里都是萍水相逢。
诗意是什么?焦菊隐:诗意并不出于辞藻或形式的华丽,更不在于合辙押韵。创作者对事物产生深厚的感情,激荡的情绪,描绘出乎激情,刻画发自肺腑,诗意自然就会流露出来。《人间词话》: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成高格,自有名句。
平淡在表达方式上就像中国古代的留白。淡,虚,更有力,更易出意境,不需过多人为的渲染。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缺失才能感受。苏东坡:凡文学,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
声音艺术也是,以前人们更喜欢播音腔或者情感丰富,甜美到腻的音色音调,朗诵腔和戏剧夸张手势风靡一时,而现在人们多喜欢平实深厚,感情波涛深寓于海洋中的大气的声音。贾樟柯导演的《24城记》是城市变迁中人物命运的忧愁,是生活中的诗意,是人类共通的生命的智慧。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画面留白典型,人含蓄,言少,外表顿感,实则重压。不用凶神恶煞的威怒,不必歇斯底里的哭喊,反而更能体现出封建社会下命运沉默又索人的悲哀,这是永恒的。
②悲剧拥有永恒的力量,动人的心魄,让人超越平庸,走向崇高,拥有着共鸣,净化,疏解,崇高感,释放,感动,启迪,自由,感动,勇气,震撼,宽容和升华。
1.内外无法平衡的,对世俗最直接或最后的反抗。艺术片最后匪夷所思的自杀,不正如大家喜爱的江湖一样,是个人反抗庸常生活的一种暴力,当生活逐渐将个人的尊严磨损至最小,暴力成为一种最直接要回尊严的方式。
2.认同感。人的一生不也是一个走向自我毁灭,消逝的过程吗?悲剧是永恒的,灵魂注定的东西,认同感是因为我们从内心触及了这一幽微,秘于心底的感觉。
3.命运的主题,生命的力量。悲剧中,人在命运的缝隙中,人生无常,生老病死,许多无奈,但仍然努力活着的这种反抗、冲突的生命的力量,或坚守、奉献乃至殉道的力量也令人感动。
悲剧下是汩汩的生命的热情与活力,是对抗成规,对抗强权的无畏,也是每个在社会中跋涉,匍匐直至平庸的人内心深处的渴望。
4.看破世事后的自我解脱,归神,获得自由的方式。神性,我理解是经过陶冶的人性+对人的心灵有持久而深刻的冲击,作品中有一股气,一股神,以一贯之,不受教条约束。死亡虚无中,也没什么可以阻碍。
5.人其实在本质上都是需要各种情感的,我们需要悲剧。远古时期,人们也是出于对猛兽的害怕、恐惧情绪,才逐渐形成远离更好的适应,是生物进化的体现和必要。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悲剧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情感得到疏泄,从而得到快感。
6.体会到崇高的道德感。当我们在欣赏悲剧时,随着剧情在我们心灵上引起震撼与波动,这些情感重新加以体验,把它们转化为一种高尚、纯洁的慈悲情怀与追求自由的奋发精神。
7.自我的主体意识提高,自我地位的潜在上升,甚至给我们作为“上帝”来宽恕的机会。席勒说,我们看见这番景象,体验到道德法则的威力大获胜利,这种体验是极其崇高、极其主要的财富,我们甚至不由自主想到宽恕这件恶事,因为全靠这件恶事,我们才能得到这种体验。
8.情绪性强,戏剧性强,前后对比。悲剧的戏剧冲突尖锐。悲剧往往通过打动人心的情节或引发快感的音乐、语言、画面等方面的技术处理,实现对可怕和讨厌的事物的模仿。悲剧的重大性、激励性提供了前后对照、对比的可能。
9.为什么人类需要悲剧?鲁迅文章里面无边的黑暗照亮了我们的黑暗,面对-改变-幸福-自由。生命有裂缝,阳光才照得进来。生命本质是悲的,但不妨碍我们乐观的去过。 不平则鸣,更有内在的生发的激情。我希望创造一种“乐观的悲剧”。
10.内外变化。时代变化,中国五千年来,艺术尤其是戏曲,偏好追求传统大团圆结局,而当代中国悲剧有走向泛悲剧的倾向,关注到生活中的苦难内化,这是值得赞赏的。在国际视野下,西方悲剧缺乏中国悲剧美学的含蓄,意蕴之美。
我觉得真正好的剧,真正好的悲剧,它不是嘶吼,但却蕴含强大的悲悯,在平淡的生活中隐隐作痛,是留有余韵,在长久的抑压后长长的一口叹息。我们呼吁一种新时代的悲剧!
(3)短片
短片简洁提纲挈领;因为短片篇幅的限制而导致了一部分的象征,含蕴,凝练,虚实相生的探索,反而更有力量;更有诗的可能;也是适应了当代人们的审美倾向。
(4)多义化的结局
首先人本来就是多义的。其次,我也希望我们现在的言论思想是多样化的,是自主的,是独立的,理性的,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看似自主,实则很极端的言论自由。戏剧他可以有多种含义,可以由作者来设置,比如一朵花可以代表a,可以代表b,也可以代表c,这就看作者的功力。这与布莱希特的间离也有相通之处。
(5)新表演体系的探索
新戏剧形式、剧本的创新最后还是要靠演员来传达。不改变表演体系,新戏剧永远无法流传壮大。
我认为凡表演者,下者演故事,中者演感情,上者演微理。可我看国内大部分演员,甚或某些国际知名演员,都只位于第二境界而已。
为什么我国的表演教育还只是席卷斯坦尼体系?甚至连由源远流长的戏曲借鉴而来的表演痕迹都几乎不可见?
第一个原因在于当代的普遍现象,人的焦虑、世俗、肤浅综合症,当代青年没有五四青年那般的热血,或者说热血都被用去了其他地方。
第二个原因还在于从事艺术的人中,一部分去蝇营狗苟了,还有一部分变成了被打引号的文艺青年。我认为,真正的文艺青年,他不是消极病态,无病呻吟地风花雪月。浪漫过头就是自我毁灭,就像散文,本是一种更自由地抒发灵性、真理的文体,但我看到文坛所谓的优文、范文却是酸臭,无病呻吟的词语的堆砌,新华字典要是看到,一定感到十分欣慰。
一个人的文章一样可以有文采,但并不需要用这些文采去充满文章,也不需要让本人的生活都是矫揉造作,那就像是铁上镀了一层的金,那金还是合金,不是纯金,乍一看唬人是够的。大部分青年影片竞赛获奖作品也是如此,画面精美流畅,技巧娴熟,像是一位挑不出错的技工,可若让我再看三遍,恕难从命。关键在于其中大部分人还不觉得自己沉浸在了一种俗美的圈套,还觉得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好似清末吟小曲儿,溜蛐蛐儿,口中念念大清帝国的“贵族”。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演员的诞生》《演员请就位》演员类综艺和《开拍吧》导演综艺中的选手,导演和演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风格,一个极度配合,极度卑微,一个坚守自己,独特风格。我想不仅是因为演员需要配合,导演需要领导的职业属性下,要求演员必须这么做。更大的原因其实是在于畸形的市场状态、市场体制以及演员自身能力和认识的不够,演员没有能力去为导演做自主性的有益添加,只是按照导演希望的,那便是最好的情况,导演自然就不希望旁生枝节。所以我觉得拍戏不仅需要慢,需要精,不仅需要演员开拍前讨论,还需要我们是不是可以探索演员导演更多的融合,像以前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就是由演员进阶而来的。
中国的戏剧教育也是感觉有点死的,好像演员就是一个情感的容器,而不是一个创造的主体。非常强制的灌输纠正的教学方法,我觉得这种方法有待商榷,如果一直按苏式教学和论资排辈式传承,那没落也是迟早的事。当然,影视院校招生规模应该是不可能降低的,但可否使用小班制,或者在更高研究阶段去进行实验,中国不缺演员,但戏剧的发展,能打出的牌,靠的永远只是领头的几个人。对于不同的表演方法,尤其对于没有遵循斯坦尼或传统方法,我们应该怀有更多探讨交流的余地,不能简单地定义对错,应根据剧本的风格,倾听演员心中有理可据的想法,包容同样可以达到演出效果的其他方法。
大家不想要革新,一方面是没有革新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没有革新的心气和勇气。这个社会,大家总是以知识的广去弥漫思想的深,很多学姐学哥,那些成功考研上岸的人,他们能做什么?就是把知识背熟,很熟很熟,然后再用一点巧劲儿,明白出题人大概方向,然后窃取别人的思想答上去,真正问有什么追求,或者说有什么独特的见解,那无异于自取其辱。北大院长说过:面对那些样样优秀的学霸,感觉他们十分雷同,让他们介绍自己的时候,一个孩子就开始了“子曰…”,院长说我不是要听子说什么,我要听你说什么,结果那个孩子支支吾吾的说他自己根本没想过。就像中国诗词大会,它很好,弘扬了我们的中国文化,但是我一向不提倡以背过诗词的数量去衡量他整个人文学素养的高低,重要的是诗韵,诗作为一种表达方式所传递出来的人文精神。重要的不是我们背了多少,而是诗意在我们心中究竟种下了多少。
中国罗列研究的人太多了,真正干出来实在东西的屈指可数。扪心自问,我们的社会真的需要的是知识检索器吗?知道的再多能多的过AI吗?如果此向不改,那我们何谈创新?一辈子光捡前辈剩下的研究、传承就够了,然后一辈辈地越传越少,越传越歪…且当我们真的成了那样专制的宿儒时,思想也就完全被奴役了,我们也成为了需要被打倒的新“三纲五常”。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想想那些五四青年,他们又刚对戏剧戏曲了解多少,但他们就是有那样的一种悸动,一种勇气去把自己心中的新戏做出来,所以今天我才敢写,不因我知识积累薄浅,而以一种直觉,以一个现代年轻人、戏剧爱好者的视角坐而论道。本来,这些倡导革新的人,都是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的,就像我看梅耶荷德那个可爱倔强的小老头。革新是最容易被攻讦的,如果不幸地没被看到,就此幸运地沉没;如果幸运地被看到,不幸地被当成攻击的靶子。
(6)艺术化和电影相结合
一方面,话剧、电影这些艺术与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审美特质可以相结合。另一方面,我相信艺术的美在底层都是相通的,比如我喜欢的声音艺术,它的节奏含韵和文学的美都是相通的。
戏剧的美加上其他艺术的美,双倍的美扩大享受的范围,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更加带给人心灵的震撼,艺术的享受。也可以相辅相成,其他艺术具化了表达方式,帮助内容的传达。像戏曲与电影的结合《霸王别姬》,舞蹈和电影的结合《黑天鹅》都是我比较喜欢的影片风格之一
(7)与中国的文学相结合,借鉴到道禅佛哲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意蕴丰富,我认为中国优秀文学的思想内蕴、意境是远高于我国戏剧的,而在表现形式上,戏剧这种声画结合的艺术表达方式是更立体的,更有利于内容的传达的。中国的文脉是中国艺术在世界艺术制胜的法宝。
首先,我并不是任一门派的信徒,但我推举借鉴他们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着力于思考人生,有一些思想值得细细品味,比如“无为”、“万事轮转”等精妙的东西。好的艺术要探讨人性,分析世界,这不也有相通之处?
(8)创新不是哗众取宠,自我催眠
我们想要的创新是因有能力而有底气的创新,而不是只会叫喊着“你们不懂”的挟形式而自傲,不是固步自封,固守一格的偏见,而是古今中外,万物皆可为我所用的开放。经典永远是经典,莎士比亚不会过时,《北京人》的震颤与挣扎也永远值得每个戏剧人去追求。
自我催眠的创新即使能在短时间小范围流行,那也只是契合了一小部分人独特的追求,或者是那种喜爱并不是真正理解,而是新世纪下迷茫,自我没有建立起来,信息大潮冲涌的一些人,对忽然出现一个新东西的追捧,契合了他们不想合,在世俗潮流中的不自信的心理。
的确,在创新实验的过程中,形式与内容极易失衡,创新与大众接受程度、审美方向也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范围。焦菊隐先生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我愿意做浪漫主义和中国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我自己。
实验最基本的东西是自己心理须有依据。比如在我自己写文章的时候,我可以随便的胡思乱想,荒诞不经,只要我在自己心里有个依据,知道这个部分代表什么含义,有什么深刻的意义,就可以了。可如果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在舞台上给观众看,我认为完全用现代派荒诞或者完全用布莱希特都是不切实际和不符合中国审美规律的,我更希望我们在慢慢的探索,就比如结尾的设置,它可以是布莱希特式的,但是演员导演心中一定要明白,看似荒诞不经,看似悲哀无力的背后,究竟有什么样的特殊含义,什么样的多义性,要做到像斯坦尼似的:他就是活在我心中的,就是我心中的最好的结局,不能为了A而A,而是要A而A。
(9)时代审美的变与不变
现在我们生活中更多体现的是浪漫主义,抖音上情感强烈,通过情感的刺激来吸引眼球。浪漫主义之后,我看到了现在自然主义的萌芽,因为当大家刺激多了,也就免疫了,也会有反套路,用更多的理性去审视行为,可以看到大家对演戏卖货强烈呼嚎,声嘶力竭的不满,对东方甄选文化气息,《人世间》,《乔家的儿女》的追捧。比如《梦华录》虽然不能算新力量,但很欣慰看到了大众文化回归正常的一种趋势,从编剧到演员都体现着自然、真诚,女主逻辑在线,误会当天澄清,没有车祸、失忆等俗套(注:其实车祸,失忆和穿越,一开始他们出现时也是作为一个新兴的、反叛的、有力的新力量,但慢慢被滥用,被套路后也就僵化了,就需要新的来打破)。广电最近的通知、整治、指向,比如滤镜使用要适度,古装剧服化道要符合史实,抵制病态整容等,都传递了一种关注生活,关注真实的自然主义倾向。
每个时代,每个人对于美的定义是不同的。美,它可以是莎士比亚戏剧语言壮阔激烈的美,也可以是贾樟柯《三峡好人》中深沉现实的美,有人认为,超于生活的才是美,有人认为,生活本身就已足美。这就像曾经戏剧界讨论过的真实的含义到底是什么?是生活真实,还是戏剧真实?
到最后评价一个剧,其实审美标准就是两个字“好看”,不管它的表现形式是什么?不管它用了夸张的表现方法,或者是比较真实的表演方法。只要是好看的,那就是符合当代人审美的,是适应时代潮流的,然后我们再去总结,看似荒唐的背后有哪些的合理性,这不也是传播学常用的方法吗?往往由于时代或者眼界的局限,我们总是会误解,但当我们真正用心去看一部戏剧,去感受它是否有一种浓浓的扑人的生命的燃烧着的活力,那就是好看的,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借鉴的。
最近看了一些戏曲表演著作,好像窥到了戏曲表演,除了时代电影,电视媒体的冲击之外,没落的另一个原因:这些写书人好像还残留着贵族士大夫的自傲,守着心中的那个盛世,不去看实际,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戏曲高,但实际就是戏曲确实已经衰落了。它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但我们不应该像清政府那样盲目自大,闭关锁国,应该看看脚下的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远。
(10)中国现代主义
我觉得中国人接受荒诞不比英国差,肯定比美国好得多。疫情对人的影响,短视频对人的席卷,飞速时代的冲击,使人们在极度的不安和宏大的世界中越来越感到空虚,孤独。通过社交平台的两极化去掩饰,彰显自我的存在,这是新时代的荒诞。
中国人的太极、水墨、围棋,都浸在一种不可言说的内涵蕴藉中;英国绅士主义,宫廷礼仪,都含有一种典雅蕴含的滋味。中国语文教育的积累也大有裨益,中国人接受这个结局,并且能把这个结局自动合理化,不管是这个合理是不是作者心中的那个合理,所以对于荒诞,还有布莱希特的间离是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的。就像一个真实的笑话:一个作家看到小学生解他的作文,惊叹自己在写的时候都没有想到这个主题思想。
最后分开来说,我认为,戏剧最好的结局是更加戏剧化,走向小众风雅,学者文化,中国电影大胆实验吧,中国的观众已经在成长,大众审美会慢慢证明一切的。
结语:若有直觉有意境,则前面几条通通可抛却。理论有时是滞后于实践的,滞后于真理的。若你心中忽然有了一股气,就不要再被任何条条框框所拘束,“浑然天成”未必就比“精雕细刻”差。我们应该大胆鼓励创新,大胆鼓励“天才”,但天才之后,一定要形成自觉的整理意识,不能浅尝辄止,命运眷顾了一次灵感,终是不稳定的,一定要从悟性中提炼自己的灵性,这样,在一次次的实践和成长中,形成源源不断的灵之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显示全部楼层
向楼主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领先的自由行服务平台
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100,000,000 位旅行者
920,000 家国际酒店
21,000,000 条真实点评
382,000,000 次攻略下载
中国旅游行业第一部“玩法”
关于我们
关于君达户外
网络信息侵权通知指引
隐私政策
服务协议
联系我们
加入君达户外
旅行服务

君达官方微博

君达官方微信

关注我们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猪豆荚

GMT+8, 2025-4-9 21:16 , Processed in 0.15875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