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灾难电影的差异对比——以《中国机长》和《2012》为 ... - 灾难电影 - 猪豆荚 - Powered by Discuz!

中美灾难电影的差异对比——以《中国机长》和《2012》为 ...

发表于 2025-3-21 17:43:07 | [复制链接]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美灾难电影的差异对比——以《中国机长》和《2012》为 ...


灾难片是电影题材的一个特定分类,承担着传递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使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盛行,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很多优秀的灾难片脱颖而出,取得了十分吸睛的票房成绩和好评。
《2012》是美国灾难片的代表作,2009年在北美上映之后,创造了周末三天6500万美元的票房佳绩,全球票房更是达到了7.9亿美元;而国产电影《中国机长》则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大作,在2019年国庆节上映之后,票房更是达到了30亿。
两部风格迥异的灾难片,却都大获成功,也映射了中美电影人和观众截然不同的文化,思想和审美。


01,集体意识和个人主义

在中国的灾难片中,故事的主题都是“人”,芸芸众生中的人,他们是灾难中的个体,也是统一的整体,而美国的灾难片更多的是以一个个性情迥异,性格鲜明的“个人”为主体,凸显个人主义
在《中国机长》中,面对着万米高空,挡风玻璃板破裂这样的严峻危机,机舱内的乘务人员和119名乘客都面临着生死的考验,这一场灾难是所有人的,他们是一个集体。
而这一场灾难的处理中,并非是依靠一个人的力量来战胜的,而是集体意识,包括英雄机长刘长健多年的飞行经验和过硬的心理素质,副机长以及助手的得力协助,乘务长和服务人员的从容指挥,再加上机舱内乘客的配合,地面航空站,甚至是空军部的同心协力,群策群力,才战胜了这一场灾难。
所以,《中国机长》中的“英雄”,并非只是机长刘长健,更多的是群体英雄,中国人的不屈不挠,勠力同心,这部电影中,将集体意识体现的淋漓尽致。


而在北美的灾难片中,更多的镜头则放在了性格鲜明的个体身上,每个电影的主角来自不同的地区,拥有着不同的身份,然而,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他们身上共有的个人主义和个人意识。
曾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加缪,在小说《鼠疫》中这样写道:
“对当英雄和圣人都没有什么兴趣,我所感兴趣的是做一个人。”
西方的个人意识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以个人为中心”,而是具有高度强烈的个人主观意识,尊重个体生命,不受到来自外界的控制和禁锢。
比如,在电影《2012》中,有这样的一个镜头,在面对灾难和危机的时候,父亲告诉女儿,让她赶快撤离,而女儿的一句话却回绝了他“别人需要我的照顾”。
在这样的情节背后,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人倡导的自由和个人主义往往是尊重自己的内心,听从自由的呼唤,而不会受到来自亲情,友情,爱情等方面的束缚。


02,“悲剧美”和“大团圆”

在西方的文艺工作者眼中,悲剧是美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从起源到发展至今,从来没有中断过,作为反映民族文化和精神的电影中,灾难片本来就是“悲剧美”的一种表达。
电影通过了对于惊心动魄,激动人心的灾难镜头的呈现,来试图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危机意识,达到“居安思危”的目的。
比如,电影《2012》中,灾难来临时,主人公在生死之间挣扎,世界在毁灭和重生之间徘徊,而面对强悍的大自然,人类的渺小和卑微也展现的淋漓尽致,悲剧正在发生,它一次又一次的“警醒”人类,想要用科技来改变自然是多么愚蠢的决定。
这些具有毁灭性的灾难落到了纽约,华盛顿,洛杉矶等具有象征意义的美国城市,这些拥有着高科技的全球经济中心,在大自然面前尚且无能无力,何况是普通人类?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所有文明创造和奇迹都是不堪一击的,这部电影试图告诉人们,尊重大自然,在灾难来临之前,做到未雨绸缪,崇尚科技,却不能依赖于科技,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够最大程度的躲过这一场灾难。


而对于国产灾难片来说,大多数取材于“真实事件”,比如,《中国机长》这部电影根据2018年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机组成功处置特情的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中国民航英雄机组”成员与119名乘客遭遇极端险情,在万米高空下直面强风、低温、座舱释压的多重考验。
它不仅是灾难片,更多的是对于历史的重现,和美国的生态主义不同,我国的灾难片主要展现的是人在极端环境下如何克服困境,依靠团结的力量,达到“人定胜天”的目的,所以,最终的结局更多是在灾难中涅槃重生。
比如,《中国机长》这部电影的灾难呈现主要集中在前半段,通过了飞机挡风玻璃板破裂,在雪山上空的困境来体现这一场飞行灾难对于机舱工作人员和乘客们的考验,而后半段则集中显现了人们在战胜灾难之后,对于人生重新的理解和感悟,珍惜生命,敬畏规章和职责。


03,回首过去和畅想未来

在对于灾难的叙事中,中美灾难片还表现在对于历史的回首和对未来畅想的不同。
我国拥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和悠久历史,这也催生出更为肥沃的电影取材土壤,尊重历史,珍惜当今的和平生活,是很多灾难片的主题。
《中国机长》通过了历史的真实事件,重现这一场飞行史上的传奇,弘扬中国的精神,这是对于过去的回顾,也是对于现状的把握,而美国的灾难片则更为注重对于未来的畅想,这也和美国的历史相关。


历史上,第一批远渡重洋来到美洲大陆避难和寻找机会的移民,想要在这里开创属于自己的“美国梦”,他们不满足于现状,充满了对于前途和未来的憧憬和探索,这样的探索精神也最大程度的反映在了美国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中。
不仅是美国的灾难片,在很多的科幻片中,都是对于未来的畅想和探索,而随着科技的发展,自然环境遭到了破坏,人们对于未来的困惑和迷茫逐渐加重,在对未来畅想的同时,也深深的隐藏着科技对于人类的反噬效应。
在电影《2012》中,以玛雅人的寓言为线索,来展现人类的灭顶之灾和巨大浩劫,这是对于未来的担忧体现。


04,人性魅力和“爱”的内核则是人类共同的呼唤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和美国由于历史,文化,思想,宗教等方面的差异,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思想和主题。
美国灾难片崇尚自由,倡导个人意识,畅想未来,体现“悲剧美”,而我国的灾难片更多的是讲究集体主义,齐心协力战胜灾难,自我成长,“人定胜天”式的结局。
然而,在不同的背后,也有着较为相似的一点,那就是灾难片中的人性魅力和爱的内核。


在电影《2012》中,总统告诉女儿:
“我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把真相告诉美国人民,至少他们知道后可以和家人告别……当末日来临时,我们应该有机会和亲人朋友告别,母亲可以安抚孩子,父亲可以祈求女儿的原谅…...”
这样的寥寥数语,却让人潸然泪下,这样的“爱”,在《中国机长》中同样也有体现。袁泉扮演的乘务长在危急关头,告诉乘客:“请相信我们的机长,我们会一起回去,我们也是儿子,女儿,爸爸,妈妈。我们受过专业的训练。有信心,有能力,保证您的安全。”
人性的光辉和“爱”的主题则跨越了时间,跨越了国际,跨越了文化,和人类共生,共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领先的自由行服务平台
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100,000,000 位旅行者
920,000 家国际酒店
21,000,000 条真实点评
382,000,000 次攻略下载
中国旅游行业第一部“玩法”
关于我们
关于君达户外
网络信息侵权通知指引
隐私政策
服务协议
联系我们
加入君达户外
旅行服务

君达官方微博

君达官方微信

关注我们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猪豆荚

GMT+8, 2025-4-10 02:54 , Processed in 0.07886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