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动漫画中的左翼社会运动印象 - 日本动漫 - 猪豆荚 - Powered by Discuz!

日本动漫画中的左翼社会运动印象

发表于 2025-3-24 21:49:15 | [复制链接]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日本动漫画中的左翼社会运动印象


本文系acDsp选修“日本战后史”的结课论文。文章结构不得不依从老师要求。

我本来不想写动漫话题的,毕竟我这个目前都没时间看动漫的伪宅已经厚着脸皮写了两篇ACGN专栏下的文章。我感兴趣的是日本1960年代的左翼社会运动,奈何这方面的中文资料实在太少了,根本没有介绍日本左翼社会运动全貌的书籍出版。我大惑不解:难道这玩意儿很敏感吗?只找到一部书名里有日本左翼运动的,就是徐靖的《青春燃烧:日本动漫与战后左翼运动》。我觉得看着挺有趣的,干脆就拿这个主题写了吧。

时间预算只有两天,因此写得很草率,大量抄袭了文献。人文社科是真难写啊orz。一下笔就感觉很多问题我都不懂,比如如何分析花里胡哨的社会运动的构成要素,如何理清运动中出现的各种派系,如何赏析文艺作品与历史背景的结合点。
引言

研究背景和意义

战后日本政治矛盾的核心是是否与美国保持军事同盟关系(是否维持日美安保条约)。日本社会因此分裂为支持安保的右翼和反对安保的左翼。1959-1972年间,以左翼政党、工会、大学生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左翼势力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社会运动浪潮,除了反安保外,还有反核、反越战、要求大学改革等多种反体制诉求。虽然这些运动诉求全部落空了,参加社会运动的热情也被经济高速增长逐渐消解,但这段叛逆岁月仍对日本人的精神文化世界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当年参加运动的革命青年们,在现实中遭遇挫败后,转而在文化创作领域继续实践革命理念。没有亲身经历运动的后辈们,带着对前辈的敬意或嘲笑,每年都创作出不少带有左翼社会运动元素的文艺作品。
日本独特的动漫画艺术也与左翼社会运动相互纠缠。安保斗争时代(1960年代)既是反体制左翼运动的鼎盛时期,也是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上升期。当时很多叛逆青年一边追着流行的漫画连载和电视动画,一边干着罢课、游行示威或占领教学楼等反抗体制的行动。(徐, 2021,p. 198)试举两例:

  • 《卡姆依传》受到左翼青年热捧。白土三平的《卡姆依传》(1964-1971)在当时与冈林信康的歌曲、高仓健的电影《网走番外地》并列为「三大左翼文化符号」。作品讲述了江户时代出身贱民部落的流浪忍者卡姆依和伙伴们的冒险故事。其聚焦部落民歧视、武士贵族阶级压迫平民等日本社会问题,借古讽今,倡导社会平等的主题在当时的左翼革命阵营引起广泛共鸣。左翼革命青年争相阅读,以追《卡姆依传》连载为时髦。(徐, 2021,p. 209-210)
  • 《明日之丈》与淀号劫机事件。1970年3月31日,日本赤军劫持了“淀号”客机飞往朝鲜,在出发前的声明中,劫匪们喊出了「我们是明日之丈!」的口号,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展现了动漫文化的强大影响力。漫画《明日之丈》(1967-1973)是当时一部热门体育漫画,讲述了拳击手矢吹燃烧自我,不断挑战强大对手,最后在拳击台上闭上双眼的故事。矢吹丈拒绝融入主流社会,拒绝平庸的生活,甚至拒绝亲情爱情,不惜一切代价贯彻信念的身姿,让当时很多革命青年仿佛看到自己的身影,淀号劫机事件的赤军成员更可以说是完全代入。(徐, 2021,p. 210-1)
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最终失败了,安保斗争的靶子——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直到今天仍在生效。在承认运动失败的前提下,后安保斗争时代的日本人会怎样认识、思考、评价运动?我关心这个问题,因为同一时期的中国也爆发了与日本学运有一定相似之处的文革。研究日本人对1960年代左翼社会运动的印象,对研究中国人对文革的印象可以起到参照作用。
当然,要考察日本人对1960年代左翼社会运动的印象,更丰富的资料应该来源于文学、电影等等更「严肃」的文艺作品。但动漫作为日本的一大国民文化,即使涉及运动的作品不那么多,也是一个独特而有趣的切入点。
研究现状

专门研究日本动漫和左翼社会运动的中文资料几乎为零。出版的书籍只有《青春燃烧:日本动漫与战后左翼运动》(徐, 2021)。知网没有检索到这一主题的论文。
主要创新点

没有什么创新点,不过是把徐 (2021) 的一些工作分类整理了一下。
一、社会运动作为风景

在此类动漫画中,当年的左翼社会运动以某些不完整的片段出现,比如某校的学生运动、街头示威抗议、警民冲突、革命标语等场景。作品没有描绘三里冢斗争、安田讲堂攻防战等标志性历史事件,更没有评价整个左翼社会运动。在作品中加入社会运动元素是为了衬托昭和怀旧、学生自治文化传统、美日同盟关系等与社会运动本身相关性不大的主题。举例如下:
《来自虞美人之坂》(2011)

1963年的某海港小镇,主人公就读的高中决定拆除学生们社团活动的聚集地——名为「拉丁区」的旧校舍,遭到学生们的强烈抵制。学生与校方围绕拉丁区拆除问题展开了交涉,最终以双方达成共识圆满收场。(徐, 2021,p. 217)
作品中虽然出现了学生与校方的对峙,但这只是为了还原东京奥运会(1964)前夕日本社会风貌而加入的众多元素之一。作品的主题完全不是反映学生运动,这场小小的运动没有派系纲领,没有革命激情,更没有激烈的暴力冲突。
《混凝土革命超人幻想》(2015)

在「神话」时代的东京,社会中充斥了无数拥有超能力的「超人」。为了使社会正常运转,日本政府厚生省设立了「超人课」对超人进行监视管理。
故事设定的「神话」时代实际对应了日本的1960年代。作为一部昭和怀旧超人超人动画,作品除了致敬昭和时代特摄片、超能力系的梗以外,也投射了1960年代日本各种社会性事件,包括街头示威抗议、警民冲突、环境保护运动等等。(徐, 2021,p. 219)
《机动警察:废弃物13号 WXIII》(2002)

主要剧情是警方调查日美军方合作的秘密生物实验。作品中出现了一些与左翼社会运动运动相关的场景,如大学校园中「打倒美帝国主义」的运动时代标语。
二、残酷青春物语

此类动漫画作品带有对社会运动的批评否定或对运动腐败变质的悲情回忆。举例如下:
《冰菓》(2012)

主角团以后人的身份,调查推理出了45年前女主的舅舅关谷纯参与学生运动的不公遭遇。在全共斗运动盛行的1968年,神木高中的学生为了举办文化祭与校方发生意见冲突,继而发展成了罢课、游行示威等校内学生运动。当时的学生关谷纯被学生组织推选为名义上的「领袖」。然而在学生们与校方斡旋的过程中,学生运动逐渐失控,发生了校舍失火的事故。最终校方妥协了,举办了文化祭,却在半年后开除了被迫营业的「领袖」关谷纯,而曾经的同志们明哲保身,无人替他鸣冤,默默接受了以关谷纯的牺牲换取自身安全的结果。而关谷纯留下的密码「冰菓」英译为「ice cream」,与「I scream」双关,暗含了关谷纯沦为学生运动牺牲品悲愤的呐喊。
这个略显残酷的对老一辈人学运青春的追溯和回忆表达了对学运正当性的强烈质疑。当年参加学生运动的学生,是自身民主权利的斗士,还是非理性的暴徒和自私自利的小人?抑或三者皆是?
三、探讨多元政治主题的时代剧

此类动漫画作品非常完整地展现了安保斗争时期的历史,还原了许多标志性事件,在那个「仿佛社会秩序就在眼前晃动」的特殊时代背景下讨论了广泛的政治主题。举例如下:
《革命情迷》(1990)

(这一节皆引自周 (2018) 的文章,只做了微小剪辑。)
在这部漫画中,作者以男女双主人公的视角,勾勒出了1960年代后期以降日本左翼社会运动的兴衰历程,讨论了革命与改良、理想与爱情、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等主题。
男女主人公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妹,出身于同一个日本政治世家。两人相互爱慕,并追寻着相同的问题——日本向何处去?但两人答案不同,人生也分道扬镳。男方选择继承父业,在官僚体制内步步高升从而推动日本的变革。女方(以重信房子为原型)则选择了参加学生运动,希望通过激进的社会运动改变日本,最终自己成为流亡中东的恐怖分子。
(1)暴力抗争还是渐进改良

《革命情迷》讨论的第一个主题是,日本的年轻人应该是投身暴力的、激进的社会运动,还是应该进入体制内推动渐进式改良?这是作品的一条主线,作者将男女主角分别设定为正反观点的代言人。
(2)政治理想还是爱情

《革命情迷》讨论的第二个主题是,日本的年轻人应该是追逐自己的政治理想,还是应该优先考虑世俗的爱情?
尽管无数历史证明,狂热的政治理念具有压倒性的动员力量,爱情与亲情都会被这强大的漩涡卷入。但是,作者试图表达,在动荡时代下,年轻人蠢动的情愫与现实的彷徨一样具有动人的一面。例如这一情节:男主虽然不赞同激进的革命手法,但为了保护参加新宿暴动的女主,被警察打成脑震荡。作者似乎还表达了一种观点——激进的革命理念下,爱情沦为了一种工具。例如这一情节:女主流亡中东地区后,试图利用已成为政府高官的男主对自己的旧情,开展恐怖活动。
(3)程序正义还是结果正义

《革命情迷》讨论的第三个主题是,日本的年轻人应该是认可程序正义,还是应该认可结果正义?
《革命情迷》借女主之口,表达了日本赤军追求结果正义的基本观点。1,日本政客十分虚伪,只是美国的走狗,没有正义可言。2,只要结果和动机是好的,手段是否正义并不重要。男主则持相反的观点。男主角认为,遵纪守法是追求看得见的正义的前提,不择手段的暴力只是一种扭曲的、幻想的正义。
四 暗喻社会运动

此类动漫画作品表面上与什么安保斗争、全共斗毫无关联,实则暗喻社会运动和日本社会,其精神内核与安保斗争密切相关。举例如下:
《少女革命》(1997)

首先要指出,《少女革命》是一部奇幻、校园、少女、战斗题材的动画,而我们之所以竟会以暗喻后安保斗争日本社会的视角来解读,是因为导演几原邦彦自己承认了:
某种闭塞感和绝望感从70年安保斗争结束之后一直延续至今。我们想利用动画的形式展现的一部分内容,正是那种「世界已经无法被改变的绝望感」。(徐, 2021,p. 221)
故事的舞台——如盆景般封闭的「风学院」暗喻社会结构封闭压抑的日本战后社会。故事中学生会为了争夺「蔷薇新娘」安希,从而拥有让世界革命力量而进行的秘密决斗,暗喻现实中的反对体制的安保斗争。
然而高喊着让世界革命的年轻人实际根本无力改变现实,甚至不被现实需要。女主天上欧蒂娜(革命者)为了解救安希一次次去决斗,却一而再地遭到安希(现实)的背叛。现实中极端化的新左翼运动被社会抛弃,1989年社会主义阵营崩塌,斗争矛头指向的日美安保条约却完好如初。
「世界已经无法被改变了。」这正是战后日本社会即使经济奇迹都无法冲抵的「闭塞和绝望」。(徐, 2021,p. 222)
面对斗争失败的事实,我们如何评价安保斗争的意义?
故事的回应是,虽然遭遇背叛却不忘初心的欧蒂娜没有改变凤学院(体制),却促成了安希的自我觉醒与(从凤学院)出走。
在现实中,虽然安保斗争的诉求失败了,经历过安保斗争的人们却将反叛的思想带入后安保时代,塑造了后来的日本社会和年轻人。(徐, 2021,p. 222)
结论

1960年代十年风起云涌的左翼社会运动的确是后世日本动漫画创作的一大灵感源泉。我把与左翼社会运动有关的动漫画作品划分为四种类型,它们对社会运动元素的利用各不相同。有把社会运动当成背景挂饰的(社会运动作为风景),有表现对学生运动的悲情回忆的(残酷青春物语),有借助宏大历史背景讨论多种深刻主题的(探讨多元政治主题的时代剧),有通过暗喻手法着重表现对社会的某种思想情感的(暗喻社会运动)。光是动漫画中,就有如此多种对左翼社会运动的不同描绘和利用,表明日本人对左翼社会运动的印象是多元的,而不像中国对文革有一个标准答案。
参考文献

周俊. 2018. 扶桑谈之日本漫画与政治②|时代风云中的政治、爱情与理想[EB/OL]. 澎湃新闻[2022-11-27].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362908.
徐靖. 2021. 青春燃烧:日本动漫与战后左翼运动[M]. 漓江出版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显示全部楼层
OMG!介是啥东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领先的自由行服务平台
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100,000,000 位旅行者
920,000 家国际酒店
21,000,000 条真实点评
382,000,000 次攻略下载
中国旅游行业第一部“玩法”
关于我们
关于君达户外
网络信息侵权通知指引
隐私政策
服务协议
联系我们
加入君达户外
旅行服务

君达官方微博

君达官方微信

关注我们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猪豆荚

GMT+8, 2025-4-7 09:40 , Processed in 0.12441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