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必读丨关于彼得·布鲁克,除了空的空间,你还应该知道 ... - 喜剧电影 - 猪豆荚 - Powered by Discuz!

戏剧必读丨关于彼得·布鲁克,除了空的空间,你还应该知道 ...

发表于 2025-3-25 12:27:13 | [复制链接]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戏剧必读丨关于彼得·布鲁克,除了空的空间,你还应该知道 ...


2022年7月2日,英国著名戏剧、电影导演彼得·布鲁克离开了我们。
他所著《空的空间》《敞开的门》等对中外戏剧人影响深远,晚年戏剧作品《情人的外套》《惊奇山谷》《战场》等也曾在国内多地巡演。
“空的空间”经常出现在戏剧专业的考研真题里,一些院校的考题涉及前沿戏剧理论时也往往与其的戏剧理论和实践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上戏2021年的613真题中考察“近些年欧美导演与中国戏剧院团的合作”便可以以彼得·布鲁克作为例证,他的戏剧作品《情人的衣服》《惊奇山谷》《为什么?》等都与中国剧院合作并在中国演出。



《情人的衣服》剧照

一、代表理论著作

1、《空的空间》与“四种戏剧”

《空的空间》是彼得·布鲁克在1968年出版的戏剧理论书籍,也是彼得·布鲁克最重要的精神遗产。他在这本书中写下了那句名言——“我可以选取任何一个空间,称它为空荡的舞台。一个人在别人的注视之下走过这个空间,这就足以构成一幕戏剧了。”


在《空的空间》中,彼得·布鲁克试图将戏剧划分为四种不同的意想:僵化的戏剧、神圣的戏剧、粗俗的戏剧和直觉的戏剧。这便是《空的空间》这本书重点论述的理论,也是这本书的四个章节。
1. 僵化的戏剧
僵化的戏剧就是一眼能够看出它理所当然是什么东西,即劣等戏剧。由于这种戏剧形式是我们司空见惯的,它与受人鄙视、常受攻击的商业戏剧有密切联系。比如,20世纪60年代在莫斯科舞台上“忠实再现”瓦赫坦戈夫于20年代排演的《杜兰朵公主》,一种“保留剧目”被这样反复搬演,就是走向僵化的第一步。
彼得·布鲁克认为相比显而易见的僵化,更危险的是那种打着“保护传统”旗号的僵化,演员不再从生活出发,而是模仿老演员的程式;评论家没有见解,而是沿袭陈旧的艺术标准。

2. 神圣的戏剧
彼得·布鲁克认为可以称之为是神圣的戏剧,便是使无形成为有形的戏剧。他认为舞台是一个能够使无形显现出来的场所,而戏剧的魅力恰是通过剧场性所体现出来的。
布鲁克认为演员也需要形式,这种形式就是“有形”,需要产生飞跃以铸造新的形式,这种形式将成为他情感冲动的载体和反射器。他虽然认为台词已经不像从前那样具有压倒一切的作用了,但是并不赞同废除念白,而是把动作因素在戏剧表演中增长。

3. 粗俗的戏剧
“粗俗的戏剧”是指在非正规的场地演出的民间戏剧。粗俗是生命力的源泉,因为粗俗的戏剧与普通的人民较为接近。在这个部分,彼得·布鲁克列举了梅耶荷德、布莱希特、阿尔托等人的创作活动,认为他们有些创作是与民间艺术血肉相连的。
在“粗俗戏剧”的基础上,布鲁克深入探讨了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认为“间离”的出发点在于对观众的尊重,有助于提高观众对于戏剧行动的参与意识。但是布鲁克更加尊崇莎士比亚的戏剧,他认为莎剧之所以能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在于其戏剧中融合了粗俗与神圣的无法调和的对抗。



4. 直觉的戏剧
布鲁克提到了在戏剧艺术中有一些非常成功的时刻,那是使对僵化戏剧、神圣戏剧、粗俗戏剧的划分都失去意义的时刻,这或许就是“直觉的戏剧”诞生的时刻,这种戏剧是彼得·布鲁克的戏剧理想

二、《敞开的门》与“活的戏剧”

《敞开的门》是彼得·布鲁克的另一部重要著作,这本书选取了彼得·布鲁克谈论戏剧创作的三篇文章。在本书中,这位先知般的导演和理论家,为他的作品做出了明白易懂、全面详尽的哲学阐释:用特殊的方式训练演员,充满想象力地运用剧场空间,谈论在印度和伊朗的所见所闻等。



这本著作进一步阐释了彼得·布鲁克在《空的空间》中提出的“神圣”、“粗俗”、“即兴”戏剧的概念。“神圣”看不见、摸不着,存在于远离现实所见、只有文字能描述的范畴,并且蕴含极大的能量。“粗俗剧场”即“原生剧场”,没有外在手段,没有钱,没有手艺,只有想象力、身体,只是想尽办法取悦观众。
布鲁克不赞成墨守成规,或者别人把他的话奉为教条,他始终认为戏剧的形式永远应该与时俱进、因地制宜,不断探索新的形式。这就是让戏剧活起来的方法。
20世纪70年代初,布鲁克与他的剧团走上街头,在简陋的空间里演出,演员们能够直接看到观众,他认为这样演员与观众同处一个空间,同时观众也能够影响空间的表演方式才使戏剧“活”了起来。
布鲁克还以契诃夫和莎士比亚作为例证,如果演员真让自己言行举止与现实生活别无二致的话,那就无法演出真正的契诃夫了,契诃夫的每一句台词都潜藏着复杂的“能量系统”,演员只有找到它们,同时找出把它们掩盖起来的方法,方能成功;莎士比亚的剧作运用了大量的韵文,韵文独白意味深远,但如果不找出一种能将这些韵文舒服、容易、让人觉得自然的方式表达出来,那么演出也是不成功的。
除此之外,布鲁克也表现出对东方戏剧的热爱,他提及了日本能剧,并且认为演员要经过严格的肢体训练。他认为东方人的生活礼仪对舞台上的表演大有裨益,因此要想使舞台上的事件不同寻常,演员自身的身体的内在尤为重要,他认为这也是让戏剧“活”起来的方式。

二、跨文化戏剧实践

彼得·布鲁克的理论成就主要体现在《空的空间》和《敞开的门》中,而他的戏剧导演实践也成果颇丰,他的跨文化戏剧与实验剧场对世界各地的导演进行后现代主义戏剧实践都具有启发作用。
所谓的“跨文化戏剧”(Intercultural Theatre),主要是指代那些“包含外来戏剧传统因素的作品”,其作为一个新兴术语出现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西方世界。
在1970年,彼得·布鲁克在法国巴黎建立了跨文化剧场——巴黎北风剧场和国际戏剧研究中心。他在进行跨文化戏剧实践的时候涉猎了5个版本的莎士比亚《暴风雨》,其中1990年的版本集中体现了他的跨文化戏剧理念——通过不同东西方文化背景的演员之间的混合表演,来书写全人类的故事。
而他改编的奥利弗·萨克斯的神经心理学小说《那个错把妻子当成帽子的男人》(以下简称《那个男人》)是其跨文化戏剧探索的集大成之作,也是彼得·布鲁克较为成功的一次戏剧实验。
1994年2月18日,《那个男人》在瑞士苏黎世的格斯涅拉利剧院 ( Theaterhaus Gessnerallee) 首演。从这部剧的国际化团队中便可看出其践行了布鲁克的跨文化戏剧理论:医生由英国演员布鲁斯·迈尔斯( Bruce My- ers) 饰演,病人分别由马里演员索蒂吉·库亚特( Sotigui Kouyaté) 、日本演员吉希·奥伊达( Yoshi Oida) 和德国演员大卫·本奈特( David Bennent) 扮演; 伊朗音乐家玛哈茂德·达布里奇-扎德( Mahmoud Tabrizi-Zadeh) 作曲。
舞台是极简主义的,整体为黑白灰色调,舞台上只有一个医生、三个病人、一把椅子、一个投影仪和一张可移动的桌子。叙事结构采用了非线性的方式,穿插着医生与不同症状的病人的对话,病人与医生上下场的舞台处理如中国戏曲舞台的写意而自由,整体格局干净流畅。
这些元素都体现了他对于跨文化戏剧的艺术追求,而在《那个男人》之后,他仍然继续着自己的跨文化导演实践。他的另一部作品《惊奇的山谷》在2015年10月30日首演于中国北京,仍然沿用了《那个男人》的国际团队。



《惊奇的山谷》剧照

三、实验戏剧与莎剧改编

作为西方最著名的戏剧导演之一,彼得 • 布鲁克是一位极具时代色彩的剧场艺术家,他追求的不是对剧本意义的再创造,而是通过剧场空间实现对剧本意义的再挖掘。
在执导莎士比亚戏剧时,布鲁克感知到莎士比亚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开放性的,一部莎剧具有当代性和可变形性的双重特征,它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语境、任何历史时段中以无穷尽的方式重新洗牌和分配。因此实验剧场可以更好地重新发现莎剧,在各种实验理念下,构建不同的剧场空间,追求莎士比亚在无限个“当下”的存在,显现出了强烈的后现代颠覆性。
从1945至2000年,布鲁克共执导了14部莎剧,包括《约翰王》(1945)、《爱的徒劳》(1946)、《罗密欧与朱丽叶》(1947)、《一报还一报》(1950,1978)、《冬天的故事》(1951)、《泰特斯 • 安特洛尼克斯》(1955)、《哈姆雷特》(1955)、《暴风雨》(1947,1956,1968,1990)、《李尔王》(1962)、《仲夏夜之梦》(1970)、《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1978)、《雅典的泰门》(1974)、《谁在哪儿?》(1995)和《哈姆雷特的悲剧》(2000)。其中,四版《暴风雨》最引人注目。
布鲁克以解构主义的做派执导了1968年的《暴风雨》,对莎剧进行了革命性的实验创作。
首先,这版《暴风雨》的最大特征是多文化和集体性创作。从导演到演员,该演出团队均表现出多文化的全球性特征:演员中有五名美国人,九名英国人,七名法国人,两名日本人。


其次,1968版《暴风雨》体现出了全新的后现代主义剧场理念。为了以自由的形式走近莎士比亚,促进观众真正进入该剧的故事之中,布鲁克和他的团队刻意选中了伦敦一处平淡无奇的圆形房屋(the Round House)作为演出场地。这是一个有着巨大圆顶和环形空间的房屋,是19世纪一个旧车站的一部分。进入剧场后,观众可以自行选择坐在哪里。演出前演员们也都在场地上热身、扔球、与观众闲聊。观众走进剧场的那一刻便知道,自己将会看到一场不同寻常的演出。
该剧的第三个特征是对莎剧进行了解构性处理。布鲁克的剧本仅有10%出自莎剧原文,其余揭示对原文的摘选、提炼或者母题的变奏,甚至还会穿插法语和日文。戏剧时间也变得断裂,剧场行为成为了一种拼贴。
沿着戏剧探索的道路,布鲁克一直在不懈追求空间的内涵和剧场的本质。

结语

彼得·布鲁克的生命虽然陨落了,但是其理论和实践仍深深影响着后世的戏剧发展。
今年,布鲁克必然会是考研的热门话题。同时,莎剧的改编与实践也是考试的热点之一,而对于莎剧的后现代改编也不得不提到布鲁克这位戏剧革新大师。
拓展链接:戏剧考研一定要知道的“后戏剧剧场”,到底该如何理解?

获取更多电影学考研信息,可私信我或关注公众号【电影学考研阁楼】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位出租,有意请联系电话:1383838438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领先的自由行服务平台
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100,000,000 位旅行者
920,000 家国际酒店
21,000,000 条真实点评
382,000,000 次攻略下载
中国旅游行业第一部“玩法”
关于我们
关于君达户外
网络信息侵权通知指引
隐私政策
服务协议
联系我们
加入君达户外
旅行服务

君达官方微博

君达官方微信

关注我们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猪豆荚

GMT+8, 2025-4-7 09:44 , Processed in 0.13109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