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观影笔记 - 黑帮电影 - 猪豆荚 - Powered by Discuz!

假日观影笔记

发表于 前天 21:01 | [复制链接]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假日观影笔记


这个假期很是特别,人们只能静静的宅在家里,于是我可以静静的看完一部电影,对往日里忙碌的我们是多么奢侈的事情啊。


早些年看过这部电影,那时觉得挺好,好看,但觉得这影片很耐人寻味,看完了,但没看透许多世事纷扰,讲完了,但又无法道尽心中爱恨情仇。
那时我最喜欢的人是“洪七”,他说的台词我依稀还能记起:“你绝不会为了一个鸡蛋去冒险,这是我和你的分别”;“不要为我做任何事情,我帮你是为了一个鸡蛋,鸡蛋我已经吃了”。
我喜欢这个角色的爽快和直接,有着武侠片里英雄侠客的慷慨仗义,虽萍水相逢但路见不平愿拔刀相助。是的,这是价值与价值观的问题。
现在看《东邪西毒》发现真的是有毒,剧中每句台词像诗,句句经典,在我们现在看来随便拿出一句来都是一个深沉的“段子”。好的故事,好的电影,总是值得一看再看,一品再品,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越发的浓烈、越发的让人回味。
(为何国人看武侠片里的行侠仗义拍手叫好,替天行道啊!却没人觉得侠客哪来权力呢?)



《调音师》是值得一看的印度电影,影片中有着印度电影的印式歌舞桥段,华丽、欢快气氛营造,但又不失一部悬疑片该有的惊悚和曲折离奇的剧情。电影《调音师》的灵感来源于法国导演奥利维耶·特雷内拍摄的同名短片,据说整部影片全程反转了50次,是那种不到最后一刻你绝对猜不到结局的的影片。


这么好的一部电影,一部在华语电影中有着这么大影响力的电影,我现在才来观影实属惭愧,真是孤陋寡闻啊!
第一个触动我的片段是,主角程蝶衣童年时在梨园学戏的场景。我看到了封建旧社会戏剧人的艰苦,社会地位低下,不被人们所尊重。小小孩童为了生存、为了吃饱饭在戏班里受尽身体上和心灵上的苦楚。
每天都要苦苦的练功,背台词,犯了错误还有师傅的藤条等着你,看着白雪皑皑的冬日里一群孩子穿着单薄的衣裳大声的念着“霸王虞姬”里的戏词,那种寒意渗入心底。
程蝶衣的一生可为是献身于戏剧、痴迷于戏剧。成名时他与师兄演的“霸王虞姬”享誉京城,他所演绎的“虞姬”到人戏不分,雌雄同在的境界;他面对审判时没有丝毫为自我保全而辩解,而承认自己为日本人唱过戏,承认自己爱戏剧;时代的洪流下,人们的意识变了,他对戏剧的定位、认知还是那么执着、顽固,他就是沉迷与他爱的戏;十一年后,经历了世事沧桑,人生沉浮后,与师哥再次同台演出“霸王虞姬”戏到虞姬自刎的桥段,程蝶衣假戏真做一剑泯恩仇的了结了这一生,真正的人戏不分。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霸王别姬》是一部很有内涵的电影,相信每个观众都会从中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影视中通过主角程蝶衣戏剧的一生真实的还原了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时代对于人们的压迫和人性扭曲,同时刻画了每个人物在这样的岁月里的悲情人生。


电影《绿皮书》是改编自真人真事,优秀的爵士钢琴家唐从纽约到美国南方巡演路途上与司机托尼,俩人之间的故事。这是一部美国的公路喜剧电影。
影片讲述的背景处在美国60年代对黑人种族歧视非常严重的时期,片名《绿皮书》源于一本《黑人旅游绿皮书》的指南刊物。影片的主题当然是有关反对种族歧视,推崇和睦共处。影片中也有几个黑人钢琴家遭到排斥、不平等对待片段,但影片展示的还是相对舒缓,没有太过尖锐的刻画,全片的剧情进展亦是如此很平和像是钢琴家如流水般的指尖划过琴键,没有太多的跌宕起伏,绝对的矛盾冲突。只有那延绵的公路穿过荒野、山川、森林,日月变换的天色,四季的更迭,一场有趣而充满诗意的旅途。
很温馨的一部电影,一部亲民的奥斯卡最佳影片,你不需要花很多心思就可以看完。



“希斯莱杰后再无小丑”我是冲这句话过来观影的。希斯 莱杰饰演的小丑不单只是荧幕经典,更是使得“小丑”这一反派角色成为神角。
《蝙蝠侠 黑暗骑士》这部影片与众多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不同,围绕打斗场景展开故事叙述,这是一部看完这后最想让我找影评的一部电影,故事情节固然是相当精彩,让人回味十足,“小丑”一角更是演绎得出神入化,让我回味之余还是有许多没读懂的地方。
于是我在豆瓣电影找了一篇《蝙蝠侠与小丑:同一硬币的两面?》的文章,读后加深了我对影评的理解,我想围绕这篇文章的内容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这部影片。
电影的开始一帮蝙蝠侠的模仿者,出来行侠仗义,其中有一位对蝙蝠侠真人问道:“你哪来这样的权力,你和我们到底有什么区别?”蝙蝠侠使用武力制服罪犯,伸张正义维护城市的安定,这看来不是很好的事情吗?但这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种啪手叫好,一种觉得他是位“暴力义警”凌驾于法律之上”。电影里有这样炫酷的一幕:蝙蝠侠在摩天高楼纵身一跃跳进逃往香港罪犯 刘的办公室里,将其抓获,这看起来是行侠仗义,但明显是忽略了法律中很多的程序而直接执行。这不仅使人问道:“法律什么时候成了罪犯逃脱制裁的依据了,行侠仗义在这里怎么就成了不被赞许的呢”?
管家阿尔弗雷德说道:“少爷,是你凌驾于法律,打击他们才让他们(黑帮)去找了小丑”,小丑和一般的罪犯不同,他不是为了钱而犯罪,小丑:“我对钱没有兴趣”(这话好熟悉)他要的是高层次的犯罪“让这世界燃烧起来”。
小丑的逻辑是“没到迫不得已的时候,谁不想正义凛然?”这又是导演的一次灵魂拷问,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所形成的观念自然不同,当你坐在豪华游轮上感慨世人怎么就不懂得欣赏一下这水平如镜的海面呢?殊不知有的人却在波涛汹涌的浪花中抓着一块求生的木板。
蝙蝠侠是一位“黑暗骑士”在夜里带着面具出来伸张正义,检察官哈维·邓特则是一位“光明骑士”他用法律将罪犯们关进牢房。是蝙蝠口中那个“而这一切不需要带着面具做到”的人。但在小丑的一系列戏弄之下这位追求法理公正的检察官,变成了用硬币决定人生死的投机者。这是影片不禁让人唏嘘的地方。小丑想借用这位“光明骑士”的堕落向人们证明他的观点——“没到迫不得已的时候,谁不想正义凛然?”
最后,蝙蝠侠当然不想让邪恶得逞,他宁愿舍弃自己的原则,背上哈维·邓特杀人的黑锅,也不愿意让市民们知道“光明骑士”堕落的真相。蝙蝠侠独自消失在黑暗中,却守护了这城市人民心中的光明——有些事情注定是无法诉说的,英雄生来孤独!
影片充斥着许多尖锐的矛盾,哥谭市民在恐惧的支配下愿意供出守护城市安定蝙蝠侠;两艘布满炸药的游轮让人们抉择对方的生死,这些剧情的演绎背后都是让人值得深思的发问。蝙蝠侠追求的是绝对的正义,小丑追求的是混乱、恐惧。这看似颠倒的两种人格像极了一枚硬币的两面,但在追求各自信仰上他们又是同一种人。——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灵魂。


电影《七宗罪》是一部宗教色彩很浓的影片,影片名字源于天主教描述人的七种原罪分别是:暴食、贪婪、懒惰、愤怒、骄傲、淫欲、嫉妒。上述这七种原罪不是我们时常都会触犯的吗?在这个物欲横行的年代,金钱至上我们心中膜拜的是权力、金钱、名利,我们是否会审视自己身上的原罪,这个时代又该以什么为道德准绳。
电影《七宗罪》讲述的是一名连环杀人犯,通过五种不同的方式杀害了五名受害者,罪犯每杀害一个人都会给警方留下线索,五宗案件的受害者分别是:1.一个身材肥胖的死者 罪犯留下的信息是:暴食;2.一名被放干血的律师 罪犯留下的信息是:贪婪;3.一个被折磨成干尸的瘾君子 罪犯留下的信息是:懒惰;4.一名被杀害妓女 罪犯留下的信息是:淫欲;5.一名被割掉半边脸的模特 罪犯留下的信息是:骄傲。
罪犯利用宗教描绘的七宗罪来惩戒受害者,这时老警探沙摩塞揣测罪犯不是普通的杀人犯他不是单纯的要杀害这些人,他的行为目的是要“传教”。影片中的凶手通过杀戮的方式警示世人行为上的原罪,剖开这个狂妄、急躁、物欲、堕落的时代,这种极端的行为无疑也是对于我们内心道德的一种鞭策。
影片描述的城市每天都有不尽的雨、在阴暗的光影背景下给人带来不尽的压抑,与之对应是每天都发生的犯罪、各种欺骗和人们的冷漠。影片讲述的是一个绝望的故事,对于“愤怒”和“嫉妒”的结局就可以看出来,老警探沙摩塞引用海明威的一段话:“世界是美好的,是值得我们去奋斗的”,但我只认同后半句。


世界上的好电影很多,但不是每部电影都有缘分与我们擦肩而过的。正是我收藏的明信片使我点开了这部影片,走进了可可西里。


电影《可可西里》讲述的是一名来自北京的记者尕玉进入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与当地巡山队追捕狩猎分子的故事。
可可西里藏羚羊最后的栖息地,这里每年多有大量的非法狩猎分子捕杀藏羚羊卖往欧美市场,短短的几年时间藏羚羊从一百万只锐减到不足一万只。1993年,当地政府组建一支武装巡山队与狩猎分子展开激烈的斗争。
可可西里意为“美丽的少女”,这里是中国境内的原始荒原,平均海拔高达4700米,这里有巍峨壮丽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辽阔平原,高远而明净的蓝天,夜里有璀璨的繁星,这里的山川河流、这里的天空每一寸色彩是那样的纯洁,仿佛是一首朝圣者的赞歌。这里的景色虽然是美轮美奂但可可西里所处青藏高原腹地,气候严酷,自然条件恶劣,人类无法长期居住,被誉为“世界第三极”。
这里的风霜雪雨、流沙、高原缺氧、荒芜,这些恶劣的自然环境时刻都在磨炼着在这里生存的人们,影片中巡山队光着腿跳入河水里,雪地里拉起陷入泥土里卡车,这些场景都生动的刻画了巡山队员们顽强不屈与恶劣的自然作斗争的拼搏精神。这是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种恶劣气息,不得不赞叹这群汉子,这里生活的人们。
《可可西里》是看了之后最想让我发声的一部影片,这里讲述的也是一个悲情的故事,巡山队员长年进入可可西里保护区阻击狩猎分子,但他们没有编制、没有经费,在一次与盗猎分子进行追逐中队员因为缺氧需要住院治疗,这时他们拿不出足够的钱,需要卖掉从盗猎分子手中缴获的皮子,此刻,他们也成了“盗猎分子”。队长日泰说道:“我们的手很脏,但我们的心比谁都要干净”。
在这荒芜的冰天雪地当中,为追捕多年的盗猎分子,巡山队的食物越来越少,车辆也坏了,人员也越来越少,有的人冻死了。赶回去救援巡山队的刘栋,一不小心掉入了吃人的流沙当中,就这样无力的掉入其中,绝望、无奈。然而一切悄无声息,人类在自然面前就是这么渺小。最后,追上狩猎队伍时的日泰队长只剩孤身一人,他没有选择退缩,也没有接受盗猎分子开出的条件,他选择用个人单薄的力量和他们作倔强的斗争,结果死于盗猎分子枪下。
《可可西里》就是这么一部真实的电影,真实了描绘了这群荒漠里小人物的故事,生活或许就是这样残酷而血腥,在困难面前我们又是那么的弱小、无助,没有什么逆风翻盘也没有什么奇迹发生。


电影《钢琴家》是一部根据波兰犹太钢琴家席皮尔曼的自传改编,描写一个波兰犹太钢琴家在二战期间艰难生存的故事。
影片中的男主席皮尔曼是一位举止优雅、文质彬彬的钢琴家,同时也是一位犹太人,正是因为自身的种族身份,身在波兰的犹太人们惨遭迫害,一开始是限制他们的私有财产,不能出入餐厅、广场等地方,限制了他们的行为。后来,则将这群犹太人禁锢在特定区域,在这里修上了一堵墙,一睹隔绝外面世界的墙。——这只是噩梦的开始。
犹太人社区里变得越来越拥挤,一切都混乱不堪。一名年迈的老者去抢食一位老妇人锅里的粥,两人争抢时将粥打翻在肮脏的地上,老妇人痛苦起来一边捶打着这位老者,老者根本不顾围观的旁人,倒在地上吮吸着地上的粥食。这位不谙世事的钢琴家目睹着眼前的一切,这与平日里温文尔雅的诗意人生是多么大的落差啊!
他的家人和同胞们每天都要从事大量的体力劳动,饱受欺凌,但最后还是难逃被送往集中营的命运,虽庆幸途中被友人相救逃往自己曾工作过的餐厅,躲在地底下遇见一位同胞,那人说道:“也是他们足够幸运 早登极乐”在这烽火芳菲的乱世也是活下来需要更大的勇气。
《钢琴家》是一部描绘了二战中犹太人血泪史的影片,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也是一名犹太人亲身经历过那段痛苦的岁月,影片没有过多的剧情化,真实客观的还原了这一段历史。影片后半段男主人公虽在亲朋的善助下苟延残喘的活了下来,但已经没有丝毫钢琴家的尊严,成了一个瘦骨嶙峋的饿汉,剧情的进展有如那个年代没有丝毫的光亮,到处都是废墟,所到之处一片死寂。但影片最后男主人公被一名德国军官所救,一名死敌为他提供庇护,这样渺茫的奇迹不禁让人心生希望,重新相信美好,相信生活中的那万分之一。


《纽约黑帮》这是一部带我走进一段历史的影片,观影过后不禁感慨怎么这影片评分才7.5呢?真叫人想不明白?
电影《纽约黑帮》是一部讲述了纽约五点区民众之间的种族斗争和帮会斗争的故事,影片中真实、生动的还原了19世纪五点区的面貌,电影叙事宏大,其中包含了:社会问题、移民问题、种族隔阂、宗教问题、美国历史等。
影片的主线讲述的是男主角阿姆斯特丹为父报仇与黑帮老大比尔展开的一系列明争暗斗,但影片里还隐藏了一条暗线,一段美国往事。
影片开始第一个时间节点是1846年,与男主旁白对应的是:“人们如潮水般的纷纷到来”,是什么原因促使爱尔兰人背井离乡不远万里来到美国纽约这片土地上呢?1864年前后受英国人统治的爱尔兰地区爆发土豆病灾害,大片土豆没有收成,本地发生饥荒大量的民众死去,人们纷纷乘商运货船移民到美国。
爱尔兰长年在英国的统治下过着被殖民者剥削的生活,英国人制定的《惩治条例》规定:爱尔兰人没土地,从英国人手中租赁种庄稼的土地需要上缴一部分收成;爱兰人没有选举权;爱兰的孩童不能接受正规教育;爱尔兰信奉的天主教徒不能在本土传教。这些苛刻、不平等的条例使得爱尔兰人逃离这片土地。但远赴重洋的他们也并没有过上他们憧憬的生活,他们住在阴暗的地窖,脏乱差的贫民社区,没有谋生技能只能从事苦力劳作,甚至也要缴付自己的收益。影片中蒙克大叔的一段话总结了这一切:“敌人是那些要强行占据别人十分之一所得作为特权的人物,这种战争已经有上千年历史了,我不希望把它带到美国,可惜希望落空了。我们一落脚就发现它早已在这等候多时了。”
影片的第二个时间节点是1863年美国内战爆发,北方军告急,缺乏兵源的北方军将目标锁定了刚靠岸的爱尔兰人,他们被送往南方的因纳西,一个未知的地方,打一场不知所向的战争。这边是登船的士兵们,一边是一具具船上放下来的棺木。国家征兵条款中有个特例,只需给政府300美元你就可以不用上战场。男主角的旁白说道:“对于我们来说300美元和300万美元又有什么区别。”这明显是为富人们开的窗口。
所有的种族斗争、阶级仇恨、帮派恩怨都在同一天爆发,纽约市的民众因不满征兵条例引发了四天的暴动,这时影片中的男主也迎来了与黑帮老大的决战时刻。整座城市开始沸腾起来,一切对现实的不满变成了暴动,路上各种烧杀掳掠,硝烟四起。在这场混乱的暴行中影片的响起了爱尔兰风笛声,很悠扬、动听,这一切很不和谐,像这世界上各种纠葛、恩怨难以表述,无法去解开。
影片最后有一段场景:一群墓碑前的城市随着时间的流逝从一片硝烟中变成工业区,变成一幢幢高耸的大厦。墓碑中的逝者也曾为这座城市流过血汗、奉献过,城市的变迁是时代的洪流,一切事物都将在其中消逝,退却。有如剧终的旁白说道:“我们都诞于苦难于鲜血之中,我们伟大的城市也是如此,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的生死恩怨,正如我们所熟悉的一切,终成过眼云烟。


你有因为一句话去追寻一部电影吗?”如果你见过格陵兰,喜马拉雅和冰岛的火山,就不再会被生活打倒“。就是因为这么一句评论激起了我内心探索世界的欲望,撩动我想去浪的心情,于是我观影了《白日梦想家》这部电影。
男主人公华特在一家杂志社从事底片冲洗工作,一直默默无闻地干了16年,公司里没人瞧得上这名底片部的经理,人到中年一无是处,找不到女朋友,甚至在相亲交友的社交网站上也没有一段像样的经历,唯一的兴趣爱好就是做白日梦。
华特得知自己所在的《生活》杂志社被收购,将出版最后一期刊物,新来的经理决定接受摄影师肖恩的建议使用25号胶卷来作《生活》杂志末刊的封面。肖恩说道:”这是生活的精髓“。这时华特偏偏就是找不到公司想要的“25号胶卷”。于是他决定亲自去找到肖恩,问关于“25号胶卷”的事情。
(影片的前半部分有些许沉闷,许多男主做白日梦的桥段,有点滥竽充数的感觉,或许是我第一次没看懂吧)
此刻的宅男主终于迈开了脚步踏出了人生中的旅途,第一站是努克镇,他在这里的酒吧差点与人干起架来;乘坐直升机然后纵身一跃跳进海里与鲨鱼大干一场;在船员的相救下坐船前往冰岛。
到达冰岛一幅迷人的北欧风光就此展开,男主仿若重获年轻,一路骑着自行车迎着微风穿过青葱的山川,湛蓝的湖泊,时而遇见广袤平原上的牛群,时而邂逅迁徙的飞鸟,看着美不胜收的自然美景,感受着山河间的自然气息。在旅途中跌倒他丢掉了自行车,用少年时自己擅长的滑板在山间公路上自由畅快的穿行;他去到火山脚下亲眼目睹火山喷发,与铺天盖地的火山灰进行生死追逐。经历了一系列新奇的旅途后,这足以使这个宅男拥有一段与之述说的经历了,但他想要找的“25号胶卷”还是没能找到,这不禁让华特心生疲惫。
回到家中华特沮丧的丢掉了肖恩送他的钱包,躺在沙发上看着家中的钢琴才得知,原来自己曾与肖恩擦肩而过。在妈妈的鼓励下华特决定只身前往混乱的阿富汗地区,登上喜马拉雅山脉到哪里去寻找肖恩。于是他背上了那个放置多年的行囊,拿去尘封的旅行簿,去完成年少时的梦想。
《白日梦想家》是一部画面相当唯美的电影,就像是一部旅游记录片,同时它也是那种很治愈的影片,一洗内心的焦躁不安,让人赏析这绝美的自然风景之后,重新相信生活,热爱生活。
影片中也有许多勾人心弦的小细节,华特妈说道“我一直帮你保管你的小物件”,庆幸一切渴求的东西失而复得;摄影师肖恩说道:“有时候我不拍下来 只享受在那一刻”,好的事物只享受在那一刻,用一生去领略那一刻,那一刻让我付之一生。一直在想“25号胶卷”是一幅怎样精美绝伦的画面,却不知“25号胶卷”是男主自己本人。当你翻山越岭去寻找生活中的美好,探寻生活的真谛时,却不知美好的事物就在你身旁悄然发生,你自己就是生活中的主角——那张“25号胶卷”。
如果要我觉得什么是常人最好的消遣,我觉得应该是音乐和电影吧!在这两者身上你永远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人应该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音乐和电影是那些美好的事物?
最后列一下我假期看的电影:《东邪西毒》、《调音师》、《霸王虞姬》、《活着》、《末代皇帝》、《绿皮书》、《极速车王》、《猎头游戏》、《蝙蝠侠 黑暗骑士》、《七宗罪》、《放牛班的春天》、《可可西里》、《钢琴家》、《纽约黑帮》、《白日梦想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传说中的沙发???哇卡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领先的自由行服务平台
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100,000,000 位旅行者
920,000 家国际酒店
21,000,000 条真实点评
382,000,000 次攻略下载
中国旅游行业第一部“玩法”
关于我们
关于君达户外
网络信息侵权通知指引
隐私政策
服务协议
联系我们
加入君达户外
旅行服务

君达官方微博

君达官方微信

关注我们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猪豆荚

GMT+8, 2025-4-7 03:24 , Processed in 0.185735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